铜仁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有关部署要求,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按照做强中心、带动周边、辐射乡村的路径,着力提升城镇品质、做强城镇经济,不断增强人口承载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走出了一条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文旅融合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当夜幕降临,位于碧江区三江汇流处的大江坪两岸灯光递次点亮,顷刻间,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笼罩在一片金黄海洋中,蔚为壮观,古城景区内更是人头攒动。锦江河对岸,一幢幢高楼大厦,尽显城市发展新貌。中南门的保护性改造,是铜仁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有效将历史文化融入到整个城市建设发展中,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成为全市一张响亮的旅游名片。8月下旬,铜仁中南门片区更是上榜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建成,给铜仁这座原本就非常美丽的城市增添了无限魅力。
这十年,高铁、高速、航空与铜仁人民的生活联系日趋紧密,大数据信息覆盖各行各业,网络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基本工具,即便路边的包子铺都在娴熟地通过手机APP进行交易。每个人都共享着城市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红利。
尤其是过去的五年,铜仁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率年均提升2个百分点,中心城区首位度提升至23%。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48.6平方公里、城市干道843.3公里。凉湾新区、谢桥新区加速崛起,锦江沿江步道等一批公共空间成为市民休闲热点。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14万套、棚户区改造13.9万户、老旧小区改造3.5万户。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污水处理率9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6.5平方米,市容市貌更加干净整洁,铜仁荣膺“国家卫生城市”。
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依赖的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今年2月,新型城镇化工作专班成立,负责日常工作统筹调度,建立月报告和通报制度。市级层面先后出台印发《铜仁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专项规划》《铜仁市2022年新型城镇化工作要点》等政策性文件和《强中心城区2022年工作要点》等配套性政策文件,完成了《铜仁市综合交通体系网络优化研究》《铜仁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课题研究,为又好又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科学遵循。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有思路、有举措、有亮点的良好态势。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经济前提,抓好产业发展是实现居民就业、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铜仁围绕“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合理布局教育、医疗、商业等优质资源,着力完善交通路网、综合管网、现代商圈等配套功能,做强城镇工业经济、服务经济、消费经济、创新经济,着力培育产业、增加就业,逐步提升城区集聚力、承载力和辐射力。
2020年碧江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省级高新区,先后获批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双创示范基地等。园区规模逐步壮大,建成标准化厂房159万平方米,200余户企业相继落户,面积从9.93平方公里扩容至46.56平方公里。实施千企改造项目118个,完成金瑞新材料、海螺水泥等技改项目99个。万丰国际、武陵山国际汽车城等重点项目建成运营,生态特色食品、轻工用品、新型建材等产业初具规模。近五年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588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
近几年,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冲击明显,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降低经济下行对铜仁的影响,市住建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等9个部门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心城区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加强金融支持、降低公积金首付比例、地下车位(库)确权登记等方面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有力满足和支持了人民群众合理购房需求,通让购房群众购房有优惠得实惠,进一步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
万山区出台了《关于施行“强中心城区”汇人才聚人气的若干措施》,同时,举办了2022年首届房交会,通过发放住房补贴等方式措施促进商品房回暖;自2022年4月28日万山区出台住房补贴政策以来,销售商品房421套,销售资金2.4亿元,促销效果明显。
如今的铜仁,水更绿、山更青、楼更高、路更宽,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商贸经济火热发展,一幅山、城、景有机融合,产、教、城一体发展的新城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铜仁台 胡丽萍
图片提供:叶顺强
编辑:蒋言
统筹:王莹
编审: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