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鼠在枝杈间欢腾跳跃,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此起彼伏……只要天气允许,贵州省贵阳市民李邦华总要到后山的南娅山体公园走上两圈,“抬腿就入园,养眼洗肺强身,一举多得。”
近年来,贵阳市大力新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各类公园,积极构建“布局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贴近生活、服务群众”的城市公园体系,基本形成“一河百山千园”自然生态格局。数据显示,目前该市的公园总数达到1025个;截至2022年底,该市建成区公园绿地达457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4平方米。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如今的贵阳,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生态福利触手可得。
半城山水满城花
“这些年,城里的公园越来越多,能逛的地方增加不少。”作为徒步爱好者,市民罗秀习惯随手将美景“收藏”到自己的手机之中,不时与亲朋好友分享,“手机内存越换越大,还是感觉不够用”。
据了解,贵阳市观山湖区目前已建成各类公园184个,初步形成“半城山水满城花”的空间格局。
观山湖区百园兴起,只是贵阳市推进城市公园建设的一个缩影。
贵阳市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喀斯特地貌突出,城市空间狭窄,不少市民曾一度难以找到一块像样的休闲空间,黔灵山公园等屈指可数的城市公园常常人挤人,有些市民为了进一趟公园甚至要在路上花1个多小时。
2015年,贵阳提出打造“千园之城”的目标,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结合自然资源特色及功能定位、市民需求,统一规划,着力构建立体化、多类型、功能齐全、服务优良的公园绿地体系。
面对用地矛盾,贵阳推动建成了长70公里、总面积达24万亩的第一环城林带,与总长304公里、面积达194万亩的第二环城林带形成了少有的城市森林景观,为城市公园建设提供了空间。
贵阳老城区建筑密集、用地紧张,公园建设难度较大。作为贵阳老城区中心之一的云岩区,积极用好“疏老城、建新城”战略所释放的政策红利,依托城市绿地,加快布局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同时积极完善城市道路基础绿化,形成“以山为屏、以水为脉、以路为廊、以园为核”的绿地空间系统。
远在郊区的开阳县,则积极推动生态资源与人文艺术、民族文化、时代特征等相互融合,打造了一批特色突出、类型丰富、分布合理的主题公园。
同时,贵阳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挖掘区域公共空间,以打造小地块、小绿地、小转角等为重点,打造开放式城市公园,让市民在大城市中享受“小生活”,将“城市中的公园”升级为“公园中的城市”,营造了“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良好生态氛围。
数据显示,贵阳在“十三五”期间共新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各类公园660个,目前全市共有大、中、小、微各类公园1025个。
一湾碧水映筑城
初夏时节,走进贵阳市乌当区松溪河湿地公园,草木葱茏,溪水潺潺,河畔漫步的市民三五成群,优哉游哉。
“河水干净得很,直接舀起来洗脸都可以。”乌当区观溪路街道育新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潘齐平是松溪河育新社区的村(居)级河长,不时就要到所负责河段走上一遭,如果河水有臭味或者被污染,她都会通过网络平台上传详细情况,以便有关部门及时处置。
松溪河是乌当群众的“母亲河”,自北向南蜿蜒穿过城区,曾经由于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排污治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度受到污染,成为一条垃圾成堆的“臭水沟”,让周边市民望而却步。
2016年,乌当区开始对松溪河进行彻底治理,相继组织实施河道清淤、生态修复等工程,配套建设雨污分流系统,让松溪河重现昔日风采。
为守住松溪河来之不易的良好生态,乌当区还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打造智慧水务系统,实现河流生态治理保护的联防联控,同时推动建立河流管理长效机制,明确专人保洁、专人巡查,确保流域洁净。
水是城市的灵气所在。在“千园之城”建设中,贵阳市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和乡村环境整治“五大攻坚战”,让绿水青山增添市民幸福感。
行走在穿城而过的南明河畔,水面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河面上不时有白鹭掠过。作为贵阳市民的“母亲河”,南明河见证了贵阳的变迁,也滋养着400万贵阳人民,历史上一直是当地居民的直接饮用水源,居民在沿线“游泳垂钓、淘米浣衣”。
因污水直排,南明河的水质曾受到严重污染,一度成为一条“失去生命的河流”。2017年以来,贵阳再次启动新一轮南明河流域生态治理攻坚战,在流域范围内就地就近建设34座污水处理厂,将日污水处理能力从2017年的不足100万吨提高到如今的220余万吨,把此前污水处理的“末端兜底”变为“前端减量、沿途分处”。
在贵阳市繁华的老城区中心六广门,记者在地下32米处看到,污水处理系统有序工作,附近排出的污水经处理后变成新水源,以生态景观用水方式回补到南明河。如今,南明河沿线污水厂每天可提供生态补水量150余万吨,全年可省下跨域调补水资源5亿余吨。
“这里不仅创造了‘全国最深全埋式水厂’的纪录,还成为全国首例与商业综合体相结合的污水处理厂,探索出破解中心城区污水治理的‘贵阳模式’。”贵阳市水务管理局副局长刘楚霞告诉记者,深埋污水处理厂有效解决了传统地面污水处理厂臭气重、噪声大、防护距离不足等问题,还节省了管网建设、征地等投资,以及建设用地,有效提升了污水处理设施综合利用价值。
如今,一湾碧水映筑城,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在黔中大地上徐徐展开。
一步一景美如画
“真是不虚此行。可谓是一步一景、步步成画,真想把这些美景全部留在我的镜头里。”今年“五一”小长假,入黔游客周亮走进贵阳南部的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体验生态与人文之美。
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009年获批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我国首个以高原喀斯特地貌为主要特征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规划面积约941公顷,有十里河滩、孔学堂、花溪公园、双凤路至洛平观光农业带、大成山5个核心景区。
近年来,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以水环境综合治理为突破口,不断改造升级。在十里河滩区域,贵阳一方面清理河道淤泥,在保护其本来面貌的基础上,扩种2300亩花草树木,修复了湿地功能;另一方面,对居住其间的居民进行部分搬迁,完善污水处理系统,控制污染排放……
经过多年努力,花溪河的水质回升到了Ⅱ类,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以全新的面貌与市民见面,成为贵阳的“城市绿肺”。
“我们相继关停了园内有污染风险的经营项目,对园区凉亭、座椅、人行步道等配套设施优化升级,同时采取部门包保制对公园按区域管理,落实落细责任力争给群众游客最好的游园体验。”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处副处长徐国敏说。
通过不断提升和治理,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湿地类型更加丰富,生物品种有所增加,成为花溪群众放松休闲的优选之地和迎接外地游客的城市客厅。数据显示,该湿地公园年入园游客量已突破500万人次。
如今,星罗棋布的绿地公园不仅是贵阳市民休闲娱乐的空间,更是吸引外地游客的一张亮丽名片。今年“五一”假期,该市累计接待旅游者785.38万人次,其中黔灵山公园接待游客量创历史新高,达到约46万人次。
贵阳市相关负责人表示,贵阳将依托城市山脉、水系、绿地,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公园+”或“+公园”的形式,进一步形成以公园为节点、绿地为纽带,全覆盖、复合型的城市绿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