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如歌·经典音乐时间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
00:00 / -2021年4月24日 周六
岁月印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
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哪里人民得解放。
——如歌心情
1970年4月24日,祖国在第一个火箭发射实验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东方红一号"卫星因为工程师在其中安装了一台模拟演奏《东方红》乐曲的音乐仪器,并让地球上的人们可以从电波中接收到这段音乐而命名。
半个多世纪以来,《东方红》有很多的表现形式及演唱版本,它原本就是由陕北民歌《骑白马》的曲调改编创作而来,所以,原汁原味的聆听这首歌的前世今生,显得格外有意义。
听到这个名叫王二妮的女孩子说起自己名字的由来,不禁让人感叹她的那份单纯质朴。她以不加雕琢的陕北地道的原生态天籁之音,被陕北人誉为“无冕之王”,因为她清亮婉转的歌声表达了陕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
由李有源作词,冯晓泉编曲,王二妮演唱的《东方红》是我较为喜欢的一版演绎,这版歌曲巧妙地将《东方红》数次的改编歌词精炼、自然地糅合在了一起。今天的《岁月如歌·经典音乐时间》,请您在静静欣赏这段味道纯正的歌声时,一同回忆在1970年《东方红》乐曲响彻浩瀚宇宙之后,所有炎黄子孙都深深感受到的那份欣喜、光荣与自豪。
《东方红》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用以表达对领袖毛泽东主席、对中国共产党由衷的感激之情而创作的颂歌,多少年来,见证着新中国的逐步繁荣富强。
这首民歌原为陕北民歌《骑白马》。1943年冬,陕西葭县(今佳县)农民歌手李有源(1903-1955)依照《骑白马》的曲调编写成一首长达十余段歌词的民歌《移民歌》。《移民歌》既有叙事的成分,又有抒情的成分,表达了在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贫苦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欣悦心情。歌曲编成后由李有源的侄子、农民歌手李增正多次在民间和群众集会上演唱,很受人们欢迎。随后,延安文艺工作者将《移民歌》整理、删节修改成为三段歌词,并改名为《东方红》,1944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专业合唱队表演,先后有多位作曲家将其改编为合唱曲,现在通行的合唱曲《东方红》是由著名作曲家李涣之编写的。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我国的通信卫星通称"东方红"系列。
"东方红一号"卫星由以钱学森、潘厚仁为中心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当时共做了五颗样星,结果第一颗卫星就发射成功。它重173 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卫星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电子乐音发生器是全星的核心部分,它通过20MHz短波发射系统反复向地面播送《东方红》乐曲的前八小节。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运行28天后(设计寿命为20天),电池耗尽于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结束了其工作寿命。不过,卫星的轨道寿命并没有结束,至今"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
今天也是“中国航天日”,这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而设立的一个纪念日。
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设立“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中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唱响“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锁频FM91.6贵州音乐广播或下载“动静APP”,可在线收听《岁月如歌》加长版节目。
《岁月如歌·经典音乐时间》
播出时间: 22:00~23:00
主持人:张 露
中国工商银行贵州省分行
FM91.6贵州音乐广播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