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脱贫这一年丨从贵州这个乡产业发展引发的思考

动静原创
1637643240
积分商场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紫云县等9个贫困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贵州所有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一年过去了,动静记者走基层,来到这9个县的部分村寨,探访昔日的贫困地区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此次蹲点采访,记者去了晴隆县长流乡。

长流乡是黔西南州唯一一个距离县城超过100公里的乡镇,位置偏远、地形破碎。

来接我们的是长流乡的党委书记张波和县乡村振兴局的工作人员陈正洪。陈正洪是老朋友,他对乡村振兴政策、乡镇产业情况十分熟悉,人也热情,来晴隆采访我总会邀请他同行。张波书记是第一次见,热情相比陈正洪有过之而无不及,看得出,去长流乡采访的媒体并不多。

山高路远,车上我们闲聊起了乡村振兴在地方的实践,结合之后在长流乡采访调研的情况,触发了记者的一些随想和思考。

动静记者曹浩采访长流乡党委书记 张波

产业兴旺在“五大振兴”中排第一位。但究竟适合农村发展的产业到底是什么?产业要如何才叫兴旺?

前一个问题好回答,对于大多数农村来说,基于地方条件、因地制宜去寻找,多数乡村都能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然而产业要如何兴旺?或者怎么样才算兴旺?贵州目前正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融合和销售渠道打通是重要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专家都看好乡村产业的发展,“三农”问题的“乡土派”代表贺雪峰教授就认为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少,单纯发展种养殖风险高、收益低。即使进行一二产融合,由于农民并不直接参与到二产之中,利润主要被企业获得。

长流乡种植的辣木

贺雪峰教授的观点很受争议,但却能引起我们反思:乡村发展产业如何让农民稳定长久实现增收?清华大学张红宇教授提出“富民产业”这个概念:产业不富民,它自然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意义。

动静记者曹浩采访晴隆县乡村振兴局工作人员 陈正洪

长流乡把辣木作为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目前种植面积近万亩,据张波介绍,全省目前仅有长流乡一地有种植辣木,而这一切要得益于当地适宜的气候环境,长流乡的溪流村也成为全国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同时,长流乡还引进了辣木加工企业,开发了“双辣酱”、辣木口服液、辣木面条等产品,销路都还不错。

脱贫攻坚期间我们以扶贫资金、土地、房屋等入股的方式,让企业为农民分红,直接增加贫困户收入。现在我们更应该思考,在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和造血能力,让企业变“分红”为“带动”。

这其实牵涉到一个问题:乡村振兴期间,如何让企业在当地能持续发展,并发挥带动作用?

长流乡辣木加工企业生产车间

经济学家厉以宁十分强调“自主性”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能否根据市场信息自主做出决策,决定着企业能否实现长期发展。而这对于脱贫攻坚期间的帮扶企业来说,面临双重任务:它们不仅要承担较重的帮扶任务,还要努力为农产品找销路找市场。如果在接续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企业继续承担这样的双重任务,将难以兼顾自身发展。

陈正洪告诉记者,乡村振兴期间,为企业减负是晴隆县工作的重点之一:首先是要相对降低企业的分红比例,并将这部分钱交给村集体(不是量化给农户),由村集体根据乡村振兴需要进行安排。其次,尝试“无偿补助”企业的方式,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企业每带动5人就业补助1万元,6人以上2万元,上不设限,在缓解企业资金问题的同时,激发企业的积极性。

长流乡远眺

脱贫攻坚由政府主导,现在到了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阶段,我们更应该考虑用市场化的方式,引导农民、产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这样农民才能实现自主发展,产业才能充满生命力。而在这当中,如何让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拥有在当地长期发展的意愿,恐怕是乡村振兴期间地方政府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记者

曹浩

编辑

刘泳林

责编

孔薇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