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旮旮角角贵州史丨每任一地都尽力劝捐兴学的知县

动静原创撰文:周胜
1631152980

俞汝本(1791—1848),字秋农,浙江绍兴新昌人。据郑珍作《俞月樵先生墓志铭》中所述,俞汝本出身贫困,父亲病卧。俞汝本端谨朴学,但是时运不佳,久困科场。清嘉庆十三年(1808)17岁中了秀才,一直到道光十四年(1834)43岁才中举,十六年(1836)45岁时成三甲进士,以知县分发贵州,据郑珍说,“授镇远知县”,不过在《镇远府志》中查不到有关记载。俞汝本在贵州十年时间,当过五六个州县的父母官,尽管在任时间都不长,有的只有年把时间,但每到一地,俞汝本都尽力兴学培士,崇礼风教,为民兴利,留下了好名声。

绍兴新昌

郑珍为俞汝本父亲撰写的墓志铭中说:“汝本荐某于乡,义得不辞”。郑珍是道光十七年乡试中举的,可见俞汝本分发贵州后,担任过这年乡试的同考官,为郑珍的荐卷房师,故郑珍列为门生。

道光十八年(1838)俞汝本任贵定知县。明代指挥叶风嗈捐建的魁山书院,在清初已毁圮;县试考棚也是设在县署里,人多地狭。十九年(1839),俞汝本捐廉银置桌凳百套,堆在县署里,“大堂充满,无置足处”。士绅王仁溥看到后,主动捐银于文昌宫内建考棚;文昌宫外门作为头门,前面建照壁,两边设辕门;奎星阁作龙门,大堂就以文昌宫中厅为之。俞汝本共劝捐四千余两重建书院,建山长住房,讲舍,左右斋舍以及头门、厨房、仓库等计约20余间,规制完备。同时置宾兴田。贵定辖于省城贵阳,科岁均赴贵阳。有的士子逢省试,每以缺乏旅费而中止,就以宾兴田的收入作为学子津贴和路费。贵定城墙颓败,俞汝本力请重修,亲自督工,不到半年时间竣工。为了感恩俞汝本,贵定百姓在宾兴仓侧为殿一间,立俞汝本神位,每年设祭。

贵定老县城

道光二十年(1840),俞汝本接任务川知县,县城百姓得知消息后,自发组织起到城南门外三里处虎踞关下迎接新任知县,希望能和前任知县陈文衡一样,清正廉洁,为民兴利。俞汝本到任后,不负百姓的厚望,修南门城垣,疏浚城河;复设纺织局于捕署后,并教民缫山丝织绸。

俞汝本还劝申氏族人捐修申忠杰公祠。申忠节公即申佑,字天锡。明洪熙元年(1425)生于务川县大坪龙潭村。正统五年(1440),申佑15岁,云南乡试中举,录入京师太学。太学主管李时勉受太监王振诬陷入狱,申佑倡议六馆诸生上书,诸生畏惧王振权势,不敢作为。申佑击鼓鸣冤,伏地不起,愿以死代师。明英宗深受感动,赦免李时勉,并官复原职。正统十四年(1449),太监王振挟持英宗皇帝御驾亲征。在怀来县土木堡,50万明军被瓦刺军击败,溃亡过半,英宗及其随从被围。申佑穿戴皇袍帝冕,乘銮奔出军营。瓦刺军误认为是英宗出走,穷追不舍。申佑被俘捐命,时年24岁。英宗得以幸免。俞汝本在《重建申忠节公庙序》中说,无论是对师、对父、对君,申佑大节不愧为子、为臣、为友,所以我劝捐申氏族人,集腋成裘,修复申忠节公庙,“魂魂未忘,谅应归夫故土”。
务川申佑祠堂

俞汝本服膺阳明之学。他说,黔中之学,倡自阳明。所以贵州的州县都有阳明祠,而务川独无。如果不是王阳明龙场之行,怎么会有李渭、申佑、田秋等先生继而起之呢?申佑、田秋都有祠祭祀,偏偏阳明先生没有。于是,俞汝本将书院斋房三楹,改建为王文成公祠,并买葫芦坪堰塘湾水田,以岁收租,作为王阳明先生每岁诞日祭祝费用。

道光二十一年(1841)俞汝本改任天柱知县。他看到书院学田都是硗田瘠土,收不到多少租谷,于是仿在贵定时的作法,召集士绅劝捐。当然,士绅捐输是有相应回报的,俞汝本在《敦善录》中说:按照吏部的捐输奖励章程,“捐银十两以上,地方官奖以花红匾额;一百两以上,该省督抚奖以匾额;二百两以上,给予九品顶戴;四百两以上,给予八品顶戴;一千两以上,给予盐知事衔。”不到半年时间,募得万余两银,于是重修书院讲舍,置沃田百余亩,制定《凤城书院条议章程》,尤其制定了关于书院的经费管理的规定,对书院各级管理人员的薪金及童生膏火以及公费开支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分设账簿两本,一本由书院值年经理掌管,一本交县署执掌,保证了书院经费的合理使用,避免贪污挪用。还定课期、增津贴。又刊《敦善录》并序以志。另建祠祀王守仁。《天柱县志》说,俞汝本“为政仁恕不苛,以经术饰吏治”,尽管莅任才一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而培材一项,尤卓卓可纪者”。乡人感恩俞汝本兴学之功,“长生禄位配阳明”,立其牌位配祀阳明祠。

天柱凤山书院

俞汝本在重修凤城书院诗序中说:“道光二十二年八月,余将赴镇远任,诸绅士饯余于新院”。在告别天柱人士诗中亦写道:“郎溪此日成新荫,潕水他时话夙缘”。似乎此时才任镇远县。

道光二十二年,郑珍在遵义编纂《遵义府志》,自从乡试列为俞汝本门生后,觉得自己仕途上没有作为,不好意思给老师写信,不料突然接到老师的来信,请郑珍为俞父撰写墓志铭,由此可见俞汝本深知郑珍的才华和底蕴,对其是极为看重的。郑珍在《俞月樵先生墓志铭》中说:俞汝本母亲“勤以补贫,慈以督子,如宾如友,以与有成”。其古体诗《题新昌俞秋农汝本先生书声刀尺图》,被莫友芝墨批点赞曰:“直是汉魏乐府”,评价甚高。郑珍在诗中写道:“秋风起哀音,吹此兹竹林。行行竹林下,诵公怀母吟。吟声和泪声,滴我思母心。请为皋鱼歌,和以子夏琴”。从诵吟俞汝本的怀母吟,由是触动己悲:“滴我思母心。”然后写贫家母的慈爱与教诲顽童的情景,与俞汝本形成共鸣,真情实感真是“字字酸入心肝脾”。

道光二十四年(1844),俞汝本擢任独山州知州,即被派遣运黔铅至京,“我是紫泉新刺史,舵楼今悉树蝥弧”。乾隆《独山州志》“紫泉在三脚屯江中,《通志》独山州都江,一曰紫泉”,这里借指独山;谢庭薰亦撰有《紫泉考》;“刺史”即知州的别称;“蝥弧”指军旗,这里借指船楼上插的运官旗。俞汝本自二十四年(1844)十一月出发,至二十六年(1846)九月差竣,历时二十二个月,超出规定时限六个月。按照规定,应该革职。何况在途中还损失了两船铅斤,俞汝本说“俞子此行是不得意事,而于不得意中更有不得意者”,“吁嗟余罪其谁赎,搔首问天天亦苦。生难报国死无益,忍泪惟期北行速”。幸而到京后,“所喜百无迕,君恩厚且淳”,只能说俞汝本的运气好,他没有因此而受到处分,反而是在引见之后调任黔西知州。黔铅京运之艰难,运官遭遇之辛苦,可以参见拙文《贵州官员为什么不愿押送“黔铅京运”》。(点击下方链接可查看↓↓)

旮旮角角贵州史丨贵州官员为什么不愿押送“黔铅京运”

运铅事竣后,俞汝本回乡省亲,于第二年返黔上任。他把运铅经过写成《北征诗钞》六卷,在序中说:“北征诗草者何?俞子运铅而作也。俞子领甲辰四运,由黔而蜀、而楚、而吴、而齐、而鲁、而冀,凡万有馀里。山水人物禽鱼草木之类,俞子皆得而见之,不可以无诗。……诗系俞子作也,系俞子运铅而作也,其有曰《蜀行小草》,曰《江东集》,曰《汉上集》,曰《直北集》,各以其地名之,而总名之曰《北征诗草》,使后之览者足以考焉。”卷五、六为《南旋集》《再来集》,系运铅事竣回乡省亲及复官贵州沿途所作。书后有郑珍道光丁未十月后序。

调黔西知州后,道光二十七年(1847),俞汝本邀同僚和文人,偕黔西校官及州之士释奠阳明祠,纪念王阳明诞辰375周年。郑珍也从遵义来到黔西,参与祭奠,并写了《阳明祠观释新奠记》,称赞俞汝本“鼓舞是邦而俶斯举”。俞汝本欣喜地写下诗句:“握手疑梦寐,君胡独客来。荒城一相见,无语且含杯。当代祇数子,百年谁是才。黄花未销歇,期尔素心陪。”莫友芝也在和俞汝本诗中写道:“祠下年年霜叶红,始闻樽俎张儒风。乡贤有合宁私敬,前事勘师妙尚同。累叹殊勋多掣抑,即看新庙亦穷通。安能总似今生日,长覩斯文日在中。”

黔西县城老照片

道光二十八年(1848),俞汝本任未满病卒于贵阳。二十九年(1849)郑珍写下《书俞秋农先生墨竹四首》,诗云:(其一)寒枝玉立劲无颇,梁栋非材老硕。笑与儿童办笞具,此君功亦似萧何。(其二)一两三竿谨护持,苦心惟有老翁知。君看邻舍成阴日,已是家人食笋时。(其三)屋角风来竹有声,哀音谁念凤雏鸣。王戎墓下居人满,共尔荒阡过一生。(其四)香海棠巢画竹枝,郭张城外泣将离。岂知风雪回头处,即是鸾摧玉折时。

诗后有小注:“黔西州署内海棠一株,独香堂因以名。丁未(1847)十月,余过水西,留堂中一月去,先生送至城东,泪涔涔不已。明年六月卒于贵阳,及知而柩下涣水矣。先生邃于经史,诗古文清雄快逸,为诸生三十年始成进士,令黔中,擢知独山。著有《听秋声馆诗文集》及《北征诗钞》”。可见俞汝本于郑珍亦师亦友,俩人交情已非泛泛。

俞汝本工诗,《两浙輶轩续录》称其“气格遒上,句健律细,学杜而得其骨者。七古间学东坡,洋洋洒洒,全以灏气流行,苍茫无涯涘”。著有《惜分阴斋诗文稿》10卷、《听秋声馆诗钞》6卷、《烬余存稿》10卷、《退思堂杂著》等。

编辑

曾璐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