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李思缘并不容易。
动静记者按照李思缘给的定位,乘坐44路公交车到终点站,沿着小路走了十几分钟,在一片工地旁的山腰上看到了一栋教学楼,这就是扶风小学。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8年时间,李思缘一直在这里当志愿者,支教。
中学时,李思缘从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贫困山区孩子的故事,坐在宽敞明亮教室里的她,很受触动。从那个时候开始,李思缘就萌生了要帮助贫困孩子的想法。
“我要到山洼洼里去教书,我要去支教。”李思缘说。2012年,李思缘大学毕业,她不顾父母的劝阻,坚持到扶风小学支教。那时的扶风小学,只在一所居民楼里租了其中两层。李思缘第一次到学校的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李思缘说:“当时,学校的396个学生都是贫困的家庭,其中60%交不起学费,老师一个月的工资只有一千块钱。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改变孩子的处境。”
“只不过是来镀镀金而已”
从当志愿者开始,非议就一直伴随着李思缘。富家女的身份、靠家里支持的全职支教,让学校同事觉得她“不过是来镀镀金而已”,父母也认为她只是“玩两天就回去了”。而8年来,那些认为她是来“镀金”的人,都离开了学校,她也用坚持向父母证明了自己。不过,时至今日,她偶尔还是会被当面质疑。
在扶风小学支教,李思缘除了上课,还主动家访,她和其他老师一起给孩子们剪头发,照顾孩子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觉得我这些年做的事是值得的!”
为了凝聚更大的爱心,2012年,李思缘发起了“心房一对一”计划,寻找爱心人士,每月给贫困学生资助100元,用来补贴学费和生活费。李思缘说,心房意味着用爱心筑起温暖的房子。
刚开始的时候,李思缘找到的资助人只有10个,而且大多都是亲朋好友。慢慢的,李思缘这份爱心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心房”计划也逐渐扩大辐射范围,走进了7所贫困小学,其中最远的博斯坦小学位于距贵州4000公里外的新疆和田地区,被资助的孩子数量也发展到700多名。扶风小学也在“心房”计划的支持下,有了崭新的图书室、多媒体教室,学习条件越来越好。
为了不辜负每一份爱心,李思缘会仔细记录每一份资助金额和用途,她还会定期让被资助的孩子以写信、画画等形式感谢资助人。
杨顺萍是“心房”计划首批资助的10个孩子之一。2018年,她考上了贵州师范大学。说到杨顺萍,李思缘的声音忍不住提高了些,到现在她都很激动:“我觉得我这些年做的事是值得的!”
进入大学后,杨顺萍的成绩一直不错,她还加入了学校的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她告诉记者,她想像李思缘一样帮助到更多人。杨顺萍说:“我以后也要资助一个孩子,让她从小学读到大学。”
“不知道能坚持多久,所以每一次付出我都会用心尽力”
李思缘说其实她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多久志愿者,所以每一次付出,她都会用心、尽力。
一路走来,李思缘曾被评为“贵阳最美青年”“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谈到对“荣誉”的看法,李思缘笑着说:“每次有领奖,我都会通知我爸去。他是我支教活动的最大支持者。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回馈,他老人家觉得很有面子。”李思缘说,父母觉得志愿者这个工作很苦,并不赞同她全职支教的“任性”行为。而这些荣誉奖项除了让李思缘感受到肯定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慢慢化解了她与父母的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