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成于心,行之所望。专栏《守望》一起探寻文化根脉,守望精神家园。
以线为墨,以针为笔,以布为纸,在方寸间绣出自然天地,描出多彩文化。这是90后小伙、布依族服饰制作传承人王良洪的日常。穿针引线间,王良洪“刺”破偏见,将布依族刺绣传承发扬,也绣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舒适与浪漫。
忙完一天的工作,王良洪坐到桌子前,拿起绣花针,开始了他的直播,一针一线刺绣出来的精美图案常常让他忘记了时间。
和着蛐蛐的叫声,山村的夜晚安静美好。直播间里,有网友留言:听着绣针刺破布料上的“嘭嘭”声,治愈了自己。
而对于王良洪来说,刺绣何尝不是对乡愁记忆的重拾。
在王良洪的记忆里,小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刺绣,“上山干活的阿姨或者奶奶她们都会带在手上,空闲的时候就去绣。我母亲也是经常坐在家门口绣,绣得有鞋垫、衣服……”
从小喜欢画画的王良洪,热衷于跟着大人们画蜡染刺绣的纹样,在耳濡目染间学会了制作蜡染和刺绣的技艺。2017年,正在环境设计专业读大二的王良洪没有想到,因为同学的一个请求,让自己和蜡染刺绣有了更多的接触,甚至从事这个工作。
王良洪在染布
“当时我有个师妹,问我们身边的人谁会画蜡染,她说她想画一点送给老家那边的亲戚朋友,我就答应给她画了。”
70*70大小的布料,王良洪在上面画了花和蝴蝶,也正是这两张蜡染,让王良洪看到了民族手工艺蕴涵的价值。于是,在2019年大学毕业后,王良洪行走于家乡各个村寨的绣娘中间,向她们学习刺绣技艺,从穿针引线到描龙刺凤,一针一线间,王良洪越来越喜欢这种针尖“作画”的感觉,对布依族刺绣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
“我觉得布依族刺绣是文化瑰宝,而自己民族的青年是最有优势来传承它的,我想的是一定要传承发扬好这门技艺。”
布依族刺绣历史悠久,《后汉书》记载:“西南夷,知染彩纹绣”,一针一线里不仅有刺绣艺人年复一年的积淀,更有世世代代传承不息的布依族审美基因。王良洪说,每个布依绣娘的心里,都藏着一份自己固守的浪漫。
“每个布依族绣娘,她的心里面时刻保持着花季一样的年龄,不管七老八十也好,二十多岁也好,她绣出来都是这个样。有了花就会有蝴蝶,这不就是浪漫这个词嘛!”
在王良洪看来,守住这份浪漫,就是守住了老一辈的手艺。作为布依族服饰制作传承人,他在传承中也力求创新。
去年8月,王良洪来到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开设了哩尤工作室。“哩尤”一词源于布依族语,是舒适自在的意思,王良洪想要打造一个舒适自在的品牌。“我们的布依族服饰不管春夏秋冬都是土棉布做的,为什么我不结合一下现代面料?而且平时也能穿、上班也能穿,其实就是要让它往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哩尤工作室的墙上挂着王良洪高价买来的布依服饰,抚摸着衣服上的老绣片,王良洪说,这些不仅是他心中的无价之宝,也是他创新的源头活水。“我只要看到这些老绣片,就疯狂地去买,不在乎价格,我觉得以后这些老绣片会越来越少。”
王良洪高价买来的布依服饰
服饰上的老绣片,王良洪经常观察它的配色,揣摩它的纹样,他想能不能做一些复刻运用到自己的新产品上去。在王良洪看来,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只有把握好“度”,才能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这一点在他设计的文创产品上得到呈现。
“文创产品我推了一些,而且我会听消费者的反馈,然后找到一个共同点去突破它。我们生产茶叶,会有大量的残渣,然后想着用茶叶来萃取它的色素,来染制一些文创产品。”
为让布依族服饰和文化被更多的人所知,2022年7月,王良洪尝试在直播间免费教授刺绣、蜡染技艺。回想第一场直播时的情景,王良洪笑着说,只能用“尴尬”二字形容。
“第一场直播半个小时,10多个人,我找不到话说。时间久了之后,慢慢地到现在的几千几万人。去年看数据,50岁以上粉丝占了70%、80%,今年看30岁到40岁占了70%。所以说这个刺绣你要传承好,就一定要影响你身边的年轻人。你看这个数据在变化,那证明我的努力是有用的。”
王良洪传授刺绣技艺
线上直播的粉丝越来越年轻化,线下工作室也吸引着年轻人的加入。学习音乐的00后小伙黄湖雄就是其中之一,坐在板凳上,他可以连续几个小时专注刺绣。“洪哥给我介绍了布依族的服饰、语言,我特别感兴趣。我觉得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家乡的传播,内心非常自豪。”
对于王良洪而言,刺绣也是对自己心灵的“哩尤”。因为少有男性从事刺绣,从他踏上这条路,周围总会出现一些质疑的声音。王良洪说,自己就要用手中的针“刺”破偏见,遵循本心地去绣心中所想,眼中所见。
绣心中所想,眼中所见
“我守的是老一代人的手艺,创的是美好的新生活,它对我就是一个责任和使命感,如果做不好它或者不去做它,我就会很羞愧。”
文中部分图片、视频素材来源:哩尤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