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零部件的制造能力和水平,是国家工业技术实力的重要体现。扎根一线23年,况云刚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从一名普通的模具钳工成长为特级技师,今天《贵州工匠》,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航天人。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磨具车间钳工况云刚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磨具车间钳工况云刚,正在研究深空探测专项项目的一个小零件的拉伸,它的内孔只有0.4毫米,相当于5根头发丝缠绕在一起,高度要达到5个毫米,试了四五次,目前已经可以宣告成功了。
况云刚所说的小零件,是一个连接器,相当于航天探测设备中的一根“血管”。为了这个小零件,况云刚已经加班加点研究了四个多月。从业23年来,况云刚参与完成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国家工程配套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加工任务,一根铜棒也被他敲打成了一块小小的“铜花”。
况云刚告诉记者,装配的过程中需要敲打工件,不能用钢件敲击,所以就用了一个长度120毫米的铜棒,从一个圆柱形的铜棒敲成这个小铜花,也是见证了他个人的成长过程。
近三年,况云刚和团队解决关键技术难题220多项,产生经济效益5600万元;在技术创新、工艺攻关、质量提升等方面提出了95项岗位改进创新。他带出来的23名徒弟,都已成为能独当一面的生产技术能手。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磨具车间钳工况云刚
况云刚表示,作为一个钳工来,手上的功夫是不可取代的,每一次发射成功就更加坚定,扎根岗位,走技术创新这条路,兢兢业业地把产品干得更好、更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