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全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从单一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销售方式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优质农产品泉涌而出的局面,促进了全省冷链建设不断提速。近三年来,贵州冷库设施增长达到368%,生鲜产品销售半径从不到300公里延伸到国际市场,为农民增收、脱贫攻坚提供强大动力。
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一个容量20万吨的新冷库正加紧建设,预计年底投入使用。这已是交易中心建设的第三期冷库,完工后,中心的总库容将从2010年第一期冷库建成时的5万吨,变成40万吨。
陈瑞国是这个交易中心的管理者,对于已有三十多年从业经验的他来说,这两年,贵州农产品对冷链需求的增速让他十分意外。
贵州瀑布冷链农副产品交易中心董事长陈瑞国
贵州瀑布冷链农副产品交易中心董事长陈瑞国说:“贵州农副产品质量比较好,所以我们看中这个市场,前期投资了20万吨冷库,通过这几年的运转,市场供不应求,特别是这几年贵州的农副产品的产量非常大,所以我们决定第三期再继续投资20万吨的冷库。”
十年前陈瑞国刚到贵州时,这里的冷库容量和冷链车保有量仅占全国的1.07%和0.39%,即使是这么小的库容,因为农产品类型单一,商品化程度低,也还有大量闲置。而现在,陈瑞国的中心已有230多家商户入驻,有3000多人在这里稳定就业。做杨梅生意的时泽富2016年开始在这里租用冷库错季销售杨梅,销售规模逐年攀升,储货量动辄几千吨。
贵阳市冷库租用商家时泽富说:“因为它(杨梅)收成时间比较短,也就一个星期左右,现在有了冻库就比较方便一点,可以储存在里面一年四季都可以销售,(错季销售)价格方面比以前要翻个两三倍左右。”
贵阳市冷库租用商家时泽富
随着近些年来贵州大力开展农村产业革命,农产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涵盖粮油、豆类、中药材、肉类、果蔬、乳品等多个门类,茶叶、辣椒、刺梨等种植面积更是达到全国第一。泉涌而出的农产品,对冷链系统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倒逼冷链建设不断提速。产品和冷链体系相辅相成,贵州农产品销售周期从平均3个月延长至6个月,通过错季节销售,价格提升80%以上。
在仁怀市的一家蔬菜基地的冷库里,工人们正在进行分拣包装,这批蔬菜将用冷链车直接发往港澳地区。而在以前,这里的蔬菜最远就只能卖到二十多公里的县城。
贵州省仁怀市东升农场商超包装负责人林菊:“以前我们没有这个(冷链),所以说菜一般送到外面都坏了,现在我们的蔬菜就卖得比较广,比如说广东,还有香港,澳门,台湾这些地方都去了。(今年)产值应该在一百多万。”
贵州省仁怀市东升农场商超包装负责人林菊
从2017年起,贵州实施冷链物流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逐步优化冷链基础设施布局,省内冷链设施设备三年增长368%。截至今年6月底,贵州省已建成冷库1235个,库容386.36万立方米、170.49万吨,共有冷藏车1557辆。在此基础上,农产品销售半径从平均不到300公里,延伸至北上广、粤港澳、以及东南亚、迪拜等地。
有了冷链支撑,产品不仅卖得更远了,越来越多的大型食品加工企业也开始在贵州大展拳脚。到今年6月,贵州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完成产值达到1083.9亿元,成功迈上“千亿级”台阶,成为保就业、稳投资的重要支柱。
贵州省商务厅冷链物流处处长李风华说:“我们以强有力的冷链基础支撑产业发展,延长了农产品的销售周期,增加了农民收益,助力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基础。”
贵州省商务厅冷链物流处处长李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