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在家门口“织”出好日子!遵义航天社区,让非遗“生金”

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1760860020

10月17日,记者走进汇川区大连路航天社区的“指尖拾光”布艺工作室,阵阵笑声与轻声细语交织。桌前,十余名学员正专注地编织着“平安手链”。

“先从这里穿过来,再绕后穿过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欧琼珍老师边讲解,边俯身帮学员理顺线结。红色的丝线在她指尖翻飞,织出一根根寓意“平安、和谐、幸福”的手链。

“我们的学员有年轻的宝妈,也有年长的居民,还有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只要他们肯学,我就肯教,毫无保留。”欧琼珍笑着说。墙上挂满的虎头鞋、中国结、布艺凉鞋、龙摆件等作品,让这间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工作室,成了“非遗+就业”的生动课堂。

航天社区成立于2000年,是以061基地职工为主的生活小区,为破解辖区内低保户、残疾人、宝妈等群体收入难题,帮助他们增收,今年初,社区特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承人尹守仙的弟子欧琼珍,成立了“指尖拾光”布艺工作室。

工作室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开设了“分层、分类、分时”的教学课程:基础普及班教零基础学员制作布艺装饰画、杯垫、艾灸锤等;技能提升班培养能独立制作高附加值产品的骨干学员;一对一上门课则面向重度残疾人、独居低保户,志愿者携材料包入户教学,确保“不掉队”。截至目前,工作室已举办培训5期,覆盖学员50人次。

有手艺,还得有销路。为让学员作品走出工作室,社区主动当起“经纪人”:在线下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指尖拾光”展示专柜,并在各类社区活动中设点售卖;在线上通过社区公众号、视频号宣传制作过程,开通预订通道,还联合公益电商平台进行直播带货。

航天社区不仅把“指尖拾光”作为增收平台,更把它打造成非遗的“传承点”。

社区设立“传承津贴”,鼓励骨干学员参与非遗展演活动;为所有学员作品统一贴上“指尖拾光”标识,打造社区文化品牌;同时成立5个互助小组,实行“多劳多得、互助协作”的机制,让更多人从学习者变成传承者。

如今,每到周五下午两点半,航天社区的“指尖拾光”工作室便热闹起来。

一根丝线、一双巧手、一份耐心,让传统手艺在指尖传承,也让社区居民的生活在“拾光”中闪亮。


记者:李沛凝(见习) 冉润(见习)
编辑:孙颖洁
编审:王钰燕
终审:袁航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