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是贵州省级非遗卡拉鸟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因样貌俊俏,被当地人称为“鸟笼西施”,成为了卡拉鸟笼的“代言人”。2005年,王秋从黔东南州丹寨县龙泉镇金山村嫁到卡拉村,便跟着公公婆婆学习制作鸟笼。
“卡拉鸟笼”因为在丹寨县卡拉村制作而得名,卡拉苗寨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古老传统手工编织鸟笼专业村寨,其编制的鸟笼远销国内外,编制技艺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地势险峻、山林密布,这里的民族长期从事狩猎活动,因此捕鸟、养鸟、斗鸟也就成为一项比较普遍的民间活动。如今随着保护环境和动植物资源的意识不断增强,村民们不再狩猎和捕鸟。在日常生活里,鸟的图案在丹寨随处可见,在苗族文化里,至今仍然保存着对玄鸟的图腾崇拜。因为爱鸟的缘故,鸟笼子也就成了当地苗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元素。
“以前,我们的鸟笼都是用来养鸟的,因为现在养鸟的人逐渐减少了,为了把我们的这门技艺一直传承下去,所以说我们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改进之后,可以做成一些鸟笼灯罩、鸟笼书架、装饰墙,把它转型成为工艺品,周边的酒店、民宿用到的比较多。”王秋说到。去年,王秋入驻了银匠村,除了开工艺品的店铺外,非遗研学体验也成为卡拉鸟笼制作技艺的重要变现方式。进入暑期,全国各地的旅游团“银匠村”络绎不绝,观光之余,坐下来制作一个鸟笼,成为游客感受非遗的热门打卡项目。
“银匠村日均客流在600人左右,我们搬到这里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大家的非遗技艺集中在这里展示,看鸟笼的游客他也会去看一下蜡染、银饰,来参观银饰的客人也可以顺道了解我们的鸟笼,喜欢的也会购买,大家抱团在一起,客流量相对来说就好得多。”王秋告诉记者,虽然银匠村离王秋的家不到两公里,但入驻银匠村后,非遗抱团发展的效果也得到了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