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挪穷窝换穷业 搬身更搬心

贵州综合广播

1556510520

 

如何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搬心比搬身更重要!"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惠水县濛江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给出的答案,也是他斩断穷根的坚定决心。在实际工作中,罗应和也是一心为民办实事,肩负起了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让搬迁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结束了今年的全国"两会"行程,回到基层的罗应和代表脚步一直没能停下来,进社区、进田坝、进车间,他忙着把"两会"精神传到千家万户,把党和国家的利民惠民好政策传达到社区每一位搬迁群众的心里。

搬迁群众陈贵兰正在社区扶贫车间和工人们一边听讲,一边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抢时间、赶订单,编织着美好生活。她说,"国家政策好让我们搬出大山住上了城市的新房子,罗书记讲我们要好好地做活路,赚钱养家。我就来厂学里上班,我老公也找到了工作,一个月2、3千,也方便照顾孩子读书。"

从乡村到城镇,从穷山窝到移民安置点,"搬"只是第一步,搬迁群众来到新环境后如何融入是第二步的工作。为了做好这第二步的工作,罗应和带领着社区"两委"成员从如何使用新电器,怎么乘坐公交车,甚至如何冲厕所等等日常琐事,引导搬迁群众成为"新市民"。

"每一家来了以后,可能远离了亲友,完全处于一个陌生的社区环境。不适应,他就会打道回府。要搬第二次,你是搬不动了。我们社区制定了一个十问工作法,问就业、就学、就医,包括群众家里的水电等等,我们都要去给他解决。"罗应和心里明白,要想真正斩断穷根,就必须让搬迁群众在社区里住得下、住得惯、住得好。

"样样都要花钱买",这是搬迁群众吴帮贵2017年搬到新民社区的第一感受。刚到新家时,他很不适应,还萌生了搬回老家的念头。不过,现在他再没提过回老家的事儿。"我们老家是大山沟里面,坐摩托车都要一个小时。我在这里搞保安,管理农贸市场。我家是在汽贸城(安置点)15栋,每天走路来上班只要5分钟。我老伴照顾孙子读书,媳妇上班,儿子搞零时工,找钱也比老家方便。"说起现在的生活,吴帮贵眉开眼笑。

要想搬得出、稳得住,真正做到"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罗应和明白实现家门口就业是关键。为此,他想到了一个点子,搞扶贫车间。他注意到新民社区的搬迁群众中有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妇女对于针线活特别感兴趣,于是他就多方联系,积极引导企业进驻社区。2018年,新民社区扶贫车间迎来了贵州利亨鞋服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简单易上手的操作,弹性的工作时间,让社区很多妇女、老人找到了就业的机会。

贵州利亨鞋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韬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经有了近400名员工,发展过程中只要遇到任何问题找到社区,罗应和都会第一时间协调解决,"我们是外地人,在语言沟通方面的话还有一些欠缺,罗书记积极在这中间作为协调,起了很大的作用,让搬迁群众安下心来做事。"

"易地扶贫搬迁,搬心比搬身更重要,而这个心要从娃娃身上抓起",这是罗应和悟出的一个道理。自2015年12月新民社区开工建设以来,惠水县的17000多名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住进了新房子。然而,由于教育配套设施建设的滞后,搬迁群众子女的就学成了一个大问题。罗应和马上建议惠水县整合资金修建学校,而这个建议也获得了当地的认可。2018年6月1号,占地50亩的标准化小学和幼儿园在距离新民社区500米处顺利落成。漂亮的教学楼,完善的教学设施,专业的师资力量,帮助1500多名搬迁群众子女实现就近入学。

惠民小学五年级学生邓邦兰说以前在老家每天都要走2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而现在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新家,来到了社区的惠民小学,不仅环境好,学习氛围也很浓厚,而且她还交到了新朋友。

心在哪里,人就会留在哪里。新民社区居委会主任余存斌说,如今在罗应和的引领下,已搬入的移民群众中有2815人实现了转移就业,户均就业达1.75人,适龄儿童的毛入学率也逐年提升。群众的荷包鼓了、笑容多了,干部的信心也更足了。他说,"人大代表是基层的代表。罗应和从社区的点点滴滴做起,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带头作用。他听见了搬迁群众的心声,做了这么多东西出来,感觉是很实际的。"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真正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罗应和说,这需要用真心、动真情,肩负起人大代表和社区书记的职责,践行誓言、真情服务,"易地扶贫搬迁,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从无变到有,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下一步我们要做好能发展、可致富,让每个人能挣到钱。"(记者:陈思思 刘燕)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0人赞
分享

— 热门推荐 —

— 热门评论 —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