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惟我身先死 后继频频慰九泉
——记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
记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
00:00 / -在一九二一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上,13名代表中有一位年轻的、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他就是贵州省荔波县人邓恩铭。
邓恩铭,我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先驱战士,中国共产党的早期著名活动家和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虽然只度过了三十个春秋,但却把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全部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在贵州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的贵州省荔波县,有一个水族聚居的村寨一一水浦。1901年1月5日邓恩铭就出生在这里。1917年秋,邓恩铭随其二叔黄泽沛赴山东求学,虽然这时他才16岁,但已胸怀救国之大志,他在告别同窗好友时曾写诗表达自己的决心: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业不成誓不还;
埋骨何必桑梓地,
人间到处是青山。”
这一年,他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不久“五四”运动爆发。邓恩铭很快投入到了这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中。
1921年“五・一”节前后,在共产国际威金斯基的帮助下,在李大钊、陈独秀的促进下、邓恩铭和王尽美、王翔千、王复元、王用章等五人秘密成立了济南共产主义小组,邓恩铭、王尽美是小组负责人。同年7月,邓恩铭和王尽美,作为山东党组织的代表,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来自全国的13名党代表中,邓恩铭是参会代表中唯一的少数民族。因为他年龄较小,性格开朗,会议期间十分活跃,深为代表们喜欢。“一大”代表董必武同志在1961年写了首怀念邓恩铭和王尽美的诗,诗中写道:
“四十年前会上逢,
南湖泛舟语从容。
济南名士知多少,
君与恩铭不老松。”
1922年1月,邓恩铭作为中共代表之一,出席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他走访了苏俄的许多地方,亲眼目睹了列宁领导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气象,使他受到很大鼓舞和教育,更增强了对中国革命的信心。
邓恩铭回国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二大”会议上传达了远东会议的精神,汇报了列宁对中国革命的主要意见。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正是根据列宁的意见,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正确地处理了中国革命的纲领问题。会后他根据“二大”会议的精神,以主要精力从事工人运动。
关于邓恩铭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的情况,党史专家冯霞介绍说:
“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邓恩铭按照党的安排,主要在山东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淄博是山东最大的媒矿区,其中淄川煤矿又为日本帝国主义势力所控制。邓恩铭就在淄博矿区开辟工作。他频频奔波于淄川、博山两地,深入矿工居住地方,与矿工们同吃同住,了解情况,并将所了解的关于工人劳动、生活状况,作为素材向工人们进行宣传教育,引导他们分析,造成工人生活悲慘的原因,就是帝国主义的掠夺与压迫,以及军阀政府、资本家的剥削,鼓励工人们团结起来进行斗争。经过他艰苦细致的发动工作,矿区工人很快建立起工会淄博部、学社、研究社等组织。1923年秋,中共淄博矿区支部在淄川炭矿建立起来。与此同时,博山矿区党支部也在这时成立。从此淄博煤矿的工人运动蓬勃地开展起来。”
“邓恩铭在山东博山矿区成功地开展了工人运动,充分地体现了他卓越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从那以后,党就把更重的担子压在了他的肩上。由于革命的需要,邓恩铭被调到青岛工作。他以东静小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抓紧进行党、团的组建工作。不久青岛第一个党支部成立,他是第一任支部书记。1924年春,成立了青岛市委,他任市委书记。邓恩铭在青岛工作期间,先后以四方机车厂和纱厂为中心,掀起三次大规模的罢工斗争。在他的培养和带动下,四方机车厂的工人积极分子,秘密组织了工会,并使之发展壮大,工会会员最多时达800多人,占全厂工人总数60%以上。他还把四方机车厂建立秘密工会的经验,在胶济铁路沿线全线推广,后来经过大罢工的斗争,终于建立了胶济铁路总工会。”
邓恩铭领导的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在全国工人运动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罢工从1925年2月8日开始,波澜壮阔,气势宏大,威震千里。据当时的《申报》报道:罢工场面非常壮观,铁路工人个个斗志昂扬,用枕木、钢轨封锁了铁路线,包围列车,司机熄灭了机车的炉火,各段各站的工人一律停止工作,胶济铁路全部瘫痪,从而迫使铁路局第二天就答应了工人的部分要求。在邓恩铭的直接领导下,四方机车厂的罢工持续了九天,邓恩铭巧妙地利用了敌人内部的矛盾,使罢工达到了提高工人工资和提高工人的斗争水平这两个目的。胶济铁路大罢工的胜利,对于青岛的工人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和鼓舞作用,工人们从这次罢工的胜利,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也懂得了只有依靠有组织的斗争,才能争取到工人应得的权益。
邓恩铭在青岛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极大惊慌,下令通缉邓恩铭。在白色恐怖下,他不得不暂时离开青岛。不久,他在张店召开了胶济铁路沿线和青岛市党组织的代表会议,研究和部署了恢复、巩固胶济铁路和青岛市党组织的具体措施。为将这些措施付诸实施,邓恩铭又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回到青岛继续领导工人斗争。
后因叛徒出卖,时任中共山东地区委员会书记的邓恩铭不幸被捕。入狱后,由于他患有结核病,又多次遭到敌人的严刑拷打,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经地下党组织多方设法营救,才得以保外就医。之后,他以治病为借口,又秘密回到青岛,主持市委的工作。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将青岛的党组织恢复,并积极开展工作。
1927年上半年,邓恩铭调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4月,他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期间,他去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介绍山东地区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情况。邓恩铭担任山东省委书记时,正值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大革命遭到失败,党的事业遭到严重挫折的困难时期。由于叛徒的出卖,邓思铭第二次被捕。
在狱中,邓恩铭没有屈服敌人的酷刑和引诱,坚持领导难友为改善生活条件、不带脚镣和争取阅读书报的权利而斗争。被敌人关入死牢后,他仍坚贞不屈,坦然自若,严守党的机密,表现了个共产党员忠贞不渝的高风亮节。英勇就义前,邓恩铭在狱中写下《诀别》诗一首。诗中写到:
“卅一年华转瞬间,
壮志未酬奈何天。
不惜惟我身先死,
后继频频慰九泉。”
1931年4月5日凌晨,邓恩铭和20位战友,被反动派枪杀于济南纬八路刑场,年仅30岁。邓恩铭的光辉名字和英勇事迹,将永远载入革命史册。
作者:吕进
原广播文艺制作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