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挂在峭壁上
球场建在山洞里
毕节人在脱贫攻坚路上
就是拼!
▼▼▼
在通往毕节市赫章县石板村的路上,经过一段高约15米,长达447米的半透明隧道。这条穿山隧道因修筑在距离地面高约100米,近乎90度的垂直悬崖上,不少外来的人乘车行驶在这里,都会驻足留影。让石板村村民欣喜的:不只是悬崖峭壁上凿出了“网红”,而是因这条悬壁公路,明年将实现整村脱贫。
毕节市赫章县白果街道石板河村“悬壁公路”
时间倒退回20年前。
人们开始热衷于QQ在线聊天,互联网的使用激发了人们强烈的交流欲望。而彼时通路前的石板村,在村支书姚文举的回忆中,却是一个“原始社会”。由于道路限制,无法运输建筑材料,那时候村民都居住在木质结构搭建的茅草房中,用柴火烧饭,将树墩当椅子,围在柴火旁,这就是当时的“餐厅”。
比起生活环境简陋,更让石板村村民困苦的是,生活物资全靠“人背马驮”。即使人均10亩地的分配,但因为运输条件的有限,长期生产生活物资的缺乏,吃不饱穿不暖成了事实。由于毕节所处乌蒙山区,其地势情况给发展带来了很大制约。“要想富先修路”,来到石板村后对这句话的理解便更加透彻。
穷则思变,即使面对的是一座悬崖,即使是没有任何修路经验和工具,为了改变贫穷现状,为了让子孙彻底脱贫,石板村2030名村民在1999年10月决定在悬崖开凿修路。从2003年通路后,改变了石板村几百年贫穷的历史。石板村村民的自发修路事迹也成为了毕节人不畏艰难,努力脱贫的缩影。
为了生活,悬崖峭壁凿“活路”
1999年,要过八十大寿的老人殷开咡,牵着马去月亮村置办祝寿用品,在回来的路上马匹失足摔落山崖。为了彻底解决生活困难和人身安全问题,石板村村民集体协商,决定从村旁的川沟大岩上开凿一条通村路,决心改变“与世隔绝”的状态。
上到七十五岁的老人,下到十三岁的小孩,在开工当天700名村民聚在山头,庆祝这个期盼已久的时刻。然而修路不易,尤其是在悬崖峭壁上修路,对于没有经验的村民来说,开工后不久就出现了人员伤亡情况。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当时的白果乡政府决定,聘请外界专业团队爆破,村民负责清理碎石淤泥。
由于特殊的地形,大型装备无法进入,碎石淤泥的清理都是靠村民一筐一筐地往外搬运。青壮年在隧道段搬运砂石,妇女们则在相对安全的地段帮忙,全村前前后后出动了四百多人,经过三年的时间,在2002年夏从悬崖上凿出一条长470余米、宽高各达4.5米的通村道路,将山里山外有机连接起来。
据参与修路的姚文举回忆,当时工程基本是每天以一米的速度在推进,而最艰难的是修路之初,需要村民从山上吊绳子下去进行工作,由于路较窄,参与修路的村民轮流工作15天,吃住都在山洞里。
事实上,这条被村民称为“志气路”的悬壁公路,改变的不仅是石板村村民的生活环境,更让村民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在悬壁公路通路后,石板村陆续迎来了三大改变。修建房屋、搭建通信基站、修建小学。石板村村民告别了用烧柴煮饭、用上了电磁炉、微波炉。从饮用水到网络如户,这里从与外界不连通到完全接轨。
从通路前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80元到现在的4850元,从原来村里只有5名初中生,到现在高中以上学历占80人以上。石板村让外界看到了面对困境的毕节人,不怕艰难,敢于改变的勇气。今年,石板村要搞反季节蔬菜种植,村委会领导希望通过这样的产业形式,带动全村524户中的25户贫苦户明年彻底脱贫。对于对口扶贫企业的资金支持,他们更希望获得的是技术支持,未来通过自己的智慧过上更好的生活。
因为梦想,国内罕见的溶洞篮球场诞生
毕节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乌蒙山腹地,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环境给毕节人带了制约,但也练就了毕节人因地制宜的本领。除了悬壁公路,位于毕节市纳雍县猪场乡新春村的篮球场,同样也获得了外界的极大关注。
毕节市纳雍县猪场乡新春村“溶洞篮球场”
与其它室内篮球馆不同,这个长28米、宽15米的国家标准篮球场,修建在天然溶洞当中。今年初在这个篮球场中,新春村村民举行了第二届运动会,阶梯式观众席可容纳1000名观众,运动会当天,新春村还邀请了邻村村民一起在这个刚修建好的篮球场观看了比赛。
在外界看来,溶洞篮球场很酷,可对于新春村村民来说,这里承载了他们的困境,也承载了他们的梦想。纳雍县猪场乡新春村是乌蒙山深处的一个贫困村,村民们一直都很喜欢打篮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春村就有了篮球队,但长期以来一直缺乏专门的运动场地。在毕节山区,有限的平整土地大多都被用作生产居住,为数不多的运动场地往往都是在学校的使用范围内。在2015年新春村小学实施封闭管理后,村民便没有可以打篮球的场地。
新春村村民79岁的张开学,希望新春村的篮球氛围代代传承下去,提出利用溶洞为村民开辟一块篮球场。如果能利用溶洞建造篮球场,既没有浪费有限土地,又能充分利用溶洞冬暖夏凉的特征,还能遮风挡雨,这让张开学的想法迅速得到村民的认可。2016年初,溶洞篮球场开始筹划建设,得到了全村群众的支持,大家自发捐资88000余元并踊跃投工投劳。2018年12月,在政府帮助和村民的努力下,新春村民实现了在溶洞中打篮球。
在另一发起人胡维眼中,建造溶洞篮球场,是他们追求精神文化的体现。他希望村民在脱贫的路上,精神文化要先脱贫。另外,新春村的溶洞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过去有土匪的时代,这是村民的避难所。将溶洞开发利用,也是对历史的纪念。
新春村溶洞篮球场,不仅给村民提供了一个强身健体的场所,还改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原来村里的人们喜欢打牌、赌钱,可自从有了篮球场,村民会自发举行很多活动,当大家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就不会再去打牌。在春节期间,这里也成为了大家交流联络感情的地方。
篮球场的修建孩子们是最大的受益者,它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在假期,还总能看到村里现就读体育教育专业的周跃,在溶洞中教村里的孩子们上篮球课。传球、运球,在周跃眼中,这些小孩比城里的孩子更珍惜和篮球在一起的时光。即使没有专业的篮球鞋和装备,却丝毫没有妨碍他们刻苦的训练。站在溶洞篮球场,我们能想象到当时村民为填平溶洞底部漏斗型大坑一筐一筐运土时的艰辛,更能体会到他们在这里打比赛、参与活动的喜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