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的土地》背后的故事
00:00 /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很多人背井离乡,而思乡的情感,就化作了一首首诗词和歌曲,想家的时候,就听听这首歌——《多情的土地》。
1982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歌词作者任志萍家里有亲戚在国外,亲戚力劝任志萍出国深造。反复考虑了之后,任志萍委婉地告诉亲戚,他决定不出国了。亲戚觉得他非常奇怪,多少人做梦都想出国,而你有这么便利的条件,却不想出国。任志萍觉得憋了一肚子的话要说,他有种一吐为快的冲动。于是,任志萍拿起笔来,写下了这首《多情的土地》的歌词。完稿后,任志萍直接把歌词寄给了施光南。不久,歌曲获奖消息传来,任志萍才知道歌曲获奖了。
任志萍写的《多情的土地》的歌词是施光南非常喜欢的作品,他觉得任志萍写出了他的心里话!所以,他拿到歌词后,就开始琢磨、酝酿,并很快就把曲子写完了。当时,由于工作关系,施光南的爱人常常要出国,每次她出国前,施光南都要为爱人准备好《多情的土地》的磁带,让爱人带着出国,并对爱人说:“你带上这首歌曲,当你寂寞想家的时候,就听听这首歌,思乡之情会马上得到缓解,你的心情也会好很多的。”
词作家任志萍和作曲家施光南把对祖国的爱渗透到了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深情厚意,让人感怀!从歌词中不难看出,歌曲是在抒发对祖国、对故乡的无比眷恋和赞美之情。歌词饱含深情,具体到再熟悉不过的土地、田野、花草、路径等等,唤起了人们浓浓的乡情。
这首歌之所以传唱大江南北,不仅在于施光南和任志萍无限忠诚的爱国之情,也在于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他们的高尚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进取精神理应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70年,70首歌曲,70个记忆,记录着民族复兴的脚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歌声背后的故事。V-FM106.2贵州都市广播主持人夏青,带你听见歌声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