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如果“红色宝藏”能说话|见字如面 展信如晤

综合广播
1627000080
积分商场

(图片来源:四渡赤水纪念馆 制图:佘义婷) 

从前车马慢书信远,信件往来的等待让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沉淀下更多期待与美好——

“我”就是传递战争年代期待与美好的十封书信,泛黄的纸张,边角处还有些许褶皱,字里行间流露出老红军黄万先的恳切感激,那些时光里的生命片刻,都被烙印在“我”的身上,见证着86年前青杠坡上的那段深厚情义……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兵分三路向川南开进,同时国民党反动势力紧追不舍,企图于黔北歼灭红军。1月28日,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川军在土城的青杠坡发生激战,这让原本按计划准备北渡的红军与敌人陷入对峙僵局,战事紧急,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原定作战计划,指挥队伍主动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四渡赤水的序幕也由此拉开。

青杠坡战斗中,红军战士黄万先身负重伤,锁骨被打断。高坪村村民张先安发现了满身血渍并且处于昏迷状态中的黄万先,把他带回家,寻医问药为黄万先治疗,冒着生命危险照顾了他一年。

新中国成立后,已回到福建老家的黄万先凭借记忆,多次想通过书信给张先安表达救命之恩和感激之情,黄万先在他的书信里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写道:“安危置之度外,刀山敢上,火海敢闯,为了我不怕敌人逮捕同罪,为了我无惧严冬寒雪,到处觅药,三餐茶饭,敷洗伤口,无所不周,胜似亲生骨肉。”但这些饱含深情的书信均因地址有误而音讯全无。

直到1965年,张先安终于收到了黄万先寄来的第一封信。据张先安孙子张德高回忆,老人当时极为惊讶和欣喜,连连说道:“当年的人没有白救”。

2019年,已到古稀之年的张德高老人忍痛割爱,将珍藏了五十多年的十封书信捐赠给四渡赤水纪念馆收藏。斯人已逝,情谊犹存。如今,黄、张两家仍保持联系,那段刻骨铭心的情谊穿越时空,成为一段难以磨灭的红色记忆和军民鱼水深情的佳话。

(图片及部分文字资料由四渡赤水纪念馆提供)

记者

李发静 王楚含

编辑

佘义婷 兰杰欣

责编

刘燕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