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余的贵州札记》专栏推出新玩法。贵州学者余未人自写自录,用文字和音频立体呈现她对文化的思考。
十二月党人是俄国的一群贵族,他们当中有军官、知识分子,比一般民众地位高尚、家境富裕。这些人较早地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磨锐了思想的锋刃,激烈地主张废除沙皇专制统治,解放境遇悲惨的农奴,成为列宁当年所称的“贵族革命家”。
列宾的油画《不期而至》
在多年的酝酿、筹备之后,1825年12月,他们迎来了机会——趁着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猝然辞世,新就位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地位未稳,十二月党人于26日发动了武装起义。按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然而胜利对这群人没有如此眷顾,原定的起义军总指挥临阵脱逃,致使一千多起义军官兵和老百姓被打死,起义完全失败。5位十二月党人领袖被处以绞刑。有数千名起义参加者被处以重刑,起义队伍中有121人被流放到严寒、蛮荒的西伯利亚服苦役,生活条件极为恶劣。
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尼古拉一世下达了一项残酷的命令,命令他们的妻子与丈夫断绝关系。贵妇们只要提出离婚,法院立即给予批准。而绝大多数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坚决要求与丈夫一同流放。尼古拉一世紧接着又颁布了一项紧急法令:凡愿意跟随丈夫流放西伯利亚的妻子,将不得携带子女,不得再返回家乡城市,并永久取消贵族特权。而震惊全社会的是,他们的贵族妻子大多放弃了城市的优裕生活跟随丈夫流放服刑,成为最忠贞的女性。她们并非忠于革命,甚至对丈夫的革命理想和所从事的事业并不知情,但她们永远记住自己在婚礼上对神发出的誓言:“无论富贵还是贫贱,无论健康还是疾病,我对你不离不弃,无怨无悔,生死相随,直到永远”。后来,她们有的倒在了生存环境酷烈的西伯利亚,有的30年后大赦回家,却人是物非,家破人亡。那场失败了的贵族革命也许已被大众遗忘,然而,十二月党人夫人们的精神却传之久远,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成为俄罗斯文化的砥柱。她们成为俄罗斯文学艺术永恒的题材。
俄罗斯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诗云:
我在他的面前不禁双膝跪倒,
在拥抱我的丈夫以前,
我首先把镣铐贴近我的唇边!......
一霎时,便听不见谈话声和干活的轰隆声,
所有的动作也仿佛戛然停顿,
无论是外人还是自己,
眼里都饱含着热泪,
四周围站着的人们,
是那么苍白、严肃,是那么激动……
好像这儿的每个人都同我们一起
分尝着我们会见的幸福和苦痛!
神圣的、神圣的寂静啊!
它充满着何等的忧伤,
它又洋溢着多么庄严的思想……
亲吻镣铐成为十二月党人忠贞爱情的象征。
起义者流血的地点被后世称为十二月党人广场。广场周边有许多著名建筑。
我前往广场时细雨蒙蒙,与当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的苦难气氛特别吻合。这是俄罗斯行程中一个特别引人深思之地。
广场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彼得大帝骑马挥剑的巨型铜雕,这是1782年8月叶卡捷琳娜二世请法国雕塑家为彼得大帝雕铸的,安放在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上。骑者的马踏着一条蛇,被解释为彼得大帝将反改革的势力踏在马下;也有人解释称那是喻示俄罗斯当年的敌国瑞典。这种多义性也是文学艺术永恒的魅力。
铜像底座的天然巨石,真是来之不易。它当年在芬兰被发现,叶卡捷琳娜二世悬赏七千卢布,让数百名农奴拼尽全力把巨石拖出沼泽,再用几根底部挖有沟槽、装有铜球的大木梁运输。这块巨石沿着一条专修的道路滑行,整整一年才拉到芬兰湾,最后用木排从水路运达。
这尊铜雕引发了普希金创作著名的诗篇《青铜骑士》。而这首长诗又使“彼得大帝”雕像从此获得了“青铜骑士”这一响彻世界的声名。
《青铜骑士》分为“楔子”和“正文”两部分。在“楔子”中,普希金把来自心底的热情、激情都倾注到了俄罗斯这位伟大的君王彼得大帝身上,歌颂了他创建圣彼得堡这座滨海城市,把俄罗斯引向海洋大国的盖世功绩。然而,如果诗人的笔仅仅停留于此,那只能写出庸俗的颂歌。普希金在长诗的正文部分,描述了彼得堡建成后遭遇到的惨烈洪灾:小公务员叶甫根尼从梦中惊醒,他逃出来,爬上一座石狮。他对狂风暴雨毫无感觉,只是绝望地注视着涅瓦河的一座小岛。
几乎就在海湾的近旁——
有一溜没有粉刷的围墙
那里住着母女俩,他的偶像
他的芭拉莎……
洪水洗劫后的彼得堡惨不忍睹。叶甫根尼首先去找他的未婚妻芭拉莎。他租了一条船,渡河过去,芭拉莎的家已被洪水吞噬。叶甫根尼疯了。一天,疯子叶甫根尼来到彼得的青铜塑像前。他猛然意识到,一切苦难正是这个骑士带来的……贫病交加中,他悲惨死去。
楔子与正文的强烈对比,使得诗歌具有史诗的品质。
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认为,《青铜骑士》是普希金诗歌的又一座高峰。别林斯基在评价《青铜骑士》时说:“《青铜骑士》是对彼得大帝的最大胆、最庄严的礼赞,只有像诗人这样的歌手,才有足够资格来歌颂俄罗斯的如此伟大的改造者,才会想象出的礼赞……”,“我们在读着这首诗时所感到的人民的颤动,足以证实一般俄国人所赋予诗人的称号:俄国人的‘心’,这实在是不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