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动静·观后感丨才情横溢,豪情冲天 ——毛泽东三首《十六字令》品读

1567223280
积分商场
由贵州省委宣传部出品的38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近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动静邀请文学博士、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孙秀华和网友分享了他的观看感受。

正在央视1频道黄金时段热播的红色大剧《伟大的转折》中,毛泽东吟赋了三首以“山”为主题的《十六字令》,抑扬顿挫间,踌躇满志,豪情满怀,意志坚定,一往无前!让观众顿生激昂感叹,伟人气魄,真可谓才情横溢,豪情冲天!

该作品原文如下: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从体式上看,“十六字令”是单调小令,为最短之词调,通篇仅四句,按字数排序为:“一。七。三,五。”此调全用奇句,音节短促,长短句交错,反差较大。故而历朝历代,名家作品极少,南宋张孝祥存有《归字谣·归》,写送别,较有气势。毛泽东这三首《十六字令》,则充分发挥句序排列长短交错的特点,起承转合,腾挪跌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是博大精深的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可称得上是迄今“十六字令”的压卷之作。

《伟大的转折》剧照

词作第一首,反民谣之意而为之,有偏偏与“天”斗的豪情!据陆景川介绍,贵州锦屏、天柱就有民谣为:“黄哨山,黄哨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脱帽,马过要下鞍”。又据杨再将介绍,贵州黎平有民谣为:“黎平有个宝堂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弯背,马过要脱鞍”。而毛泽东则秉笔直书“快马加鞭未下鞍”,他当然更不会“脱帽”“弯背”,绝不在“天”迫压的恶势力、恶环境下低头,写出了山的巍峨、马的骏利,极力张扬革命者的人生豪迈。

词作第二首,采取宏观视角,犹如高空巡航拍摄,写层峦叠嶂连绵起伏,写千山万壑争趋竞走。用倒海翻江的“巨澜”、酣战中急聚奔腾的“万马”来比喻群山。用“倒”“翻”“卷”“奔腾”“战犹酣”等词语把静态之山写成动态激昂之山,写出了“山”奋斗不止、战斗不息的性格。汹涌澎湃心潮起,战天斗地气势雄。不难看出,毛泽东明写山,实写人,写的是红军战士不屈的革命意志,写的是革命者雄浑昂扬的冲天豪情。

词作第三首,有破有立,读来令人惊心动魄,不由叹服作者运笔高妙,胆识过人。其“刺破青天锷未残”尤为神来之笔!此句写山为锋利之刀剑,刺破了青天,而刀剑“未残”。这是以山自比,敢与天斗、善与天斗,这是“破”。“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这后两句与前两句可谓“惊天逆转”。前两句写山刺破青天,后两句写山拄天而免其堕地,这是“立”!《列子·汤问》载“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于是“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这本是“女娲补天”的神话,毛泽东则取“共工氏”“折天柱”的反抗与不屈精神,并在词中以“拄天”意象蕴涵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与重整山河的革命理想。也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且给出了响亮坚定的回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无限风光在险峰”。总之,毛泽东这三首《十六字令》把山写得活灵活现,处处写山,也处处写长征中工农红军的伟大形象,可以说是写尽了“山”的题中之精蕴,又尽写了“山”的题外之远致。“此曲只应天上有”,吟咏再三,伟人的横溢才情、冲天豪情让人叹服,而革命领袖坚定的革命意志、坚定的理想信念,更是激励我们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勇向前!

编辑

宋宜霖

责编

苏畅

编审

刘敬源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