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村鱼塘组连片的核桃林累累青果挂满枝头,间或有三三两两的小松鼠欢快跃过。
村民李佳雄盯着树下一片葱茏的绿草,目光中满是宠溺和期盼,“这些白芨已经栽种了4年,马上将迎来采收季。只有把它们管理好,我们才有好收成!”
水城县都格镇马龙村地处高高的大山之巅,平均海拔1683米,是远近有名的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21.44%。
因为没有文化,没有技术,没有产业依托,多年来,贫困户李佳雄一家人的生活只能依靠家中几亩薄地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勉强维持,日子过得艰辛而贫困。
“以前,经常有商贩来我们村收购野生白芨,每斤价格高达120元。”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李佳雄萌生了种植白芨的想法。多方打探后,李佳雄更加坚定了种植白芨的信心。
产业带来希望
要发展产业,必须得有土地和资金作为保证。李佳雄既没有足够资金,也没有太多土地,便想到了与其他村民“抱团发展”。
说干就干。李佳雄反复游说其他村民加入白芨种植,并不断为大家算经济账,最后,陆昌贤、王昌寿等11户贫困户同意和李佳雄一起种植白芨。
2015年,李佳雄等12户贫困户通过出资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组建了水城县马龙大屯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当年,根据白芨喜荫的生长特性,在核桃林下种植40亩白芨。
“在核桃树下合理套种白芨,可以让白芨和核桃的生长优势互补,实现林上林下双丰收,以短养长两不误。”李佳雄说得头头是道。
“种植、锄草、施肥等,每道工序都是我们12户共同完成,一年四季大家都有活干。”陆昌贤说。
转眼四年多时间过去了,李佳雄等12户贫困村民种植的40亩白芨即将迎来采收期。看着长势喜人的白芨,李佳雄开心地算起了收入账:“五年一收,每亩土地能采收白芨4000斤,按照最低20元一斤的价格计算,一亩白芨可带来收益8万余元。”
村民喜笑颜开
“种植了白芨,脱贫没问题。”
“发展白芨产业,给我们改善生活质量带来了希望。”
“本季白芨采收后,我们还要继续种。”……
12户合伙人七嘴八舌,争相表达内心的想法。
在李佳雄等人发展白芨产业的基础上,马龙村已将白芨产业作为本村的主要产业之一大力推广,并引进贵州领头雁种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白芨产业220亩,产业覆盖村民32户105人。白芨产业,正逐渐成为村民们的“致富良方”。
随着马龙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玉米被调减下来,包括白芨在内的一大批山地特色产业相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截至目前,全村发展种植刺梨2630亩、核桃5800亩、桃500亩、小黄姜300亩……向着“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稳步迈近。
马龙村白芨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只是我市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众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六盘水市聚焦产业扶贫,确保“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增收有效”,围绕“八要素”,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生态家禽等周期短、见效快、带动力强的短平快产业;通过深化“三变”改革,精准规范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推进“村社合一”的运行机制,100%深度贫困村成立合作社,100%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实现了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往期推荐
【脱贫故事·你我他】水城县尖山街道:全产业链发展刺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来 源:多彩贵州
编 制:水城县融媒体中心
总 监 制:伍淋
总 编 辑:杨剑
值班主任:郭宇翔 李涛
编 辑:杨梅 杨浩
责任编辑:田丹(见习)宋涛(实习)
热 线:0858-6665333
投稿邮箱:scxrmtzx@163.com(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