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致富,先修路。”
随着段家寨通组公路的建成和硬化完善,水城县发耳镇白岩脚村坡底荒废的河砂坝如今变了模样,迸发出勃勃生机,也孕育着白岩脚村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远眺河滩 。
7月9日,记者乘车从发耳镇政府经过大约40分钟弯弯曲曲的盘山通村公路后,又一次来到了发耳镇唯一的深度贫困村——白岩脚村。位于半山坡上的白岩脚村村委会院坝周边,一簇簇格桑花开得正艳,雨后的山坡上,大片大片的植被绿得发黑。白岩脚村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坡底有一条小河流过。越过村委会院坝前的花丛,一眼便能看见坡底一条明亮的硬化公路穿越坡底河滩而过,远远看去犹如一条玉带。
曾经的河滩。
沿着通组公路一路向下行,记者一行在村干部赵林龙的带领下来到河滩上。雨后的河滩周围,庄稼地里郁郁葱葱。去年记者来采访时犹如“戈壁滩”的河滩及通组砂石“路”已经大变样。“这条通组公路通向段家寨村民组,在2018底年完成了道路硬化,硬化后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需求”,赵林龙说。
合作社社员在丈量入股土地。
在河滩地上,一株株果树苗长势正旺,曾经荒芜无比的“戈壁滩”上长出“新希望”。赵林龙告诉记者,这是村里种植的经果林,目前种有玛瑙红樱桃和蜂糖李。说起原来乱石扎脚、杂草丛生的河滩,赵林龙回忆到,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现在的河滩还是肥沃的农田,当时村民因人多地少,大家都上山开荒,导致山坡上水土流失严重,遇上洪水后泥沙石块冲向坡底吞噬了农田,河砂坝渐渐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堆集,种不了庄稼,久而久之,便成了“戈壁滩”。
正采访着,突然驶来一辆越野车,两个人从车上下来。原来是白岩脚村村支书杨复猋和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刘胜品。刚从镇上开会回来的村支书一到,便向记者介绍起了村里发展经果林的情况。杨复猋说,“通组公路硬化后交通方便了,新公路也带来了发展新思路。村支两委看着石头遍布杂草丛生的河滩,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村里本来就山高坡陡,很少有平地。为啥要荒废比较平整的河滩?结合发耳镇独特的气候特征,大家决定在河滩发展经果林种植。”
河滩种植的果树。
曾经水土流失的山坡上,通过退耕还林,现今已经长满了茂盛的植被,水土流失已经远离了白岩脚,这也更加让村支两委坚定在河滩发展经果林种植的决心。杨复猋说,今年2月份,村里以白岩脚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河滩经果林种植项目开始实施,除了原有河滩以外还流转了一部分旁边的耕地,主要种植玛瑙红樱桃和蜂糖李,镇政府大力支持免费提供果树苗。通过动员贫困户参与种植,合作社每人每天发放70元劳务费,也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杨复猋告诉记者,整个河滩计划种植经果林百余亩,目前已种植81.5亩。
在河滩上,一条小河顺右边的坡底流过,河水带走了河滩的一些砂石,如何能保证果树的正常生长?站在河坎边的刘胜品似乎看出了记者的担忧,他告诉记者,近期雨水较多,河水水量变大,目前准备通过防洪防汛沙袋装满砂子,给经果林打造一道护堤,留出足够的河流通道,在河堤旁种植皇竹草,增加绿化效果。同时,因河滩砂地供给果树的营养有限,村里计划从其它地方运来土壤进行河滩砂地的表面覆盖,多施肥,以保障果树的营养需求。
杨复猋:“刘胜品是本村在外毕业的大学生,在外从事中药材种植已有多年,经验丰富,村里计划发展1000亩头花蓼中药材种植,便把他请回来了。目前他也是河滩经果林种植项目的负责人。”
看着一棵棵长势良好的果树苗,杨复猋说,今年种植的果树3年产生经济效益,经果林由合作社统一管理,获得收益后将与村民一起分红,通过产业发展带领更多脱贫人口稳定致富。
指着河边的一个位置,刘胜品说,那里计划修建几个池塘,养一些鱼。换个方向,他又指着说着那边要修建几个亭子。在白岩脚村的发展计划中,已经规划把经果林打造成村里观光旅游农业的支撑点,通过果林的采摘体验,吸引周边游客前来,再带动农特产品的销售。
听着村干部们的介绍,看着河滩上实实在在的长势良好的果树苗,曾经荒芜的“戈壁滩”已俨然成了白岩脚村的“聚宝盆”。
往期推荐
【脱贫故事·你我他】水城县尖山街道:全产业链发展刺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来 源:微凉都
编 制:水城县融媒体中心
总 监 制:伍淋
总 编 辑:杨剑
值班主任:郭宇翔 李涛
编 辑:杨梅 杨浩
责任编辑:田丹(见习)宋涛(实习)
热 线:0858-6665333
投稿邮箱:scxrmtzx@163.com(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