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11日上午,贵阳花溪孔学堂六艺学宫迎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交响,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在老师们的讲授中徐徐展开。
参会师生留影合照
在孔学堂东盟交流活动的舞台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媒体研究所所长,全国新闻自考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常务理事匡文波教授以“AI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为主题,就AI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核心策略、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等方面,为中外学子们带来了前沿的洞察。匡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正推动传统文化传播进入“无国界时代”,动画合成、社交平台等技术手段,使古籍经典跨越了语言障碍,实现全球化传播。匡教授以中国电力行业人才结构为例,强调技术应用需与文化内涵深度融合,并强调:“真正的智能人才需兼具专业能力与人文视野,技术不应脱离文化根基。”而针对青年学子,他呼吁突破学科边界:“智能手机普及让知识触手可及,但学习不应限于专业领域。观察未来需要跨界知识储备,这是AI无法替代的人类优势。”
匡文波教授
匡文波教授授课现场
随后,在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钟华教授的带领下,东盟学子体验了一堂生动的经典诵读课。课程以“声韵传情”为核心,从发音技巧、情感把握到节奏控制,全方位指导学员如何更好地诠释经典,让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生命力,展现出汉语独有的韵律美。课堂里,越南、老挝、柬埔寨及中国学生分别用母语演绎本国诗作,在各国语言的交织中,中华优秀作品《静夜思》《致橡树》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同学们用声音传递文化,以诵读感悟人生。在汉字的跳跃间,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韵律之美;在经典的诵读中,共同守护与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老挝留学生陈洋与钟华教授一起诵读《致橡树》
下午,学员们前往龙井布依古寨开启了“贵州之蓝”蜡染作品工艺体验课。在百越布依服装工作室内,枫香油的独特气息与布依族的古老技艺交织弥漫。方巾为底,枫香油为墨,毛笔作笔,铅笔起稿,这是枫香染的特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枫香染传承人罗世林强调,线条是骨架,点花才是点睛之笔,其工艺看似质朴,操作起来却十分考验耐心,要求心手合一,每一笔都承载着布依族人民的历史、信仰和生活哲学。
学员们认真聆听非遗枫香染传承人罗世林的讲解
实践环节,学员们用铅笔起稿,后用毛笔将深褐色的枫香油精准点落在洁白的方巾上——线条的粗细、转折的韵律,都凝结着布依族千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枫香染的精魂。老挝的留学生宋祖荫在初次接触枫香染后感叹:“这像画画一样,有它独特的艺术美感,好似与古人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另一位老挝留学生李麦彤在绘制了与家乡文化相关的纹样后表示,“点花”环节十分困难,普通人难以达到传承人那样精细、高超的技艺水平,更是对传承人充满了敬佩,同时她表示,回到家乡后,希望可以了解更多相关的文化,并将其分享给家人朋友们。
学员们展示各自的蜡染成果
当各国的独特纹饰遇见布依村寨的千年点染,当布依族服饰衣襟的传统花纹在枫香树下绽放新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枫香染在留学生们手中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信使。他们以布为纸,以油为墨,不仅学习了一门古老技艺,更在点线交错间编织起文明互鉴的纽带。花溪布依古寨的枫香染,此刻正随着东盟青年的足迹,流淌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贵州与世界的文化清泉。
文字:邓思锐 李承晋
图片:宋盛熙 吴文军 潘秀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