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陆山区”到“高速平原”,贵州交通十年跨越式发展,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开新局,下面请听贵州交通广播系列报道——《贵州是“平”的》。
“沙坪垭口万丈深,踏碎云朵来攀登……”
在黔南州平塘县平里河沙坪垭口摩崖前,都匀公路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唱起歌谣,讲述着50年代交通人在贵州“扛起大道上青天”的壮丽诗篇。
册三公路源起于贵州省册亨县,途径望谟、罗甸、平塘、独山、从江至广西三江县,全长700余公里,五分之四在贵州境内。1957年,册三公路工程指挥部成立。1958年初,部分路段陆续施工。
都匀公路管理局党委书记吕志云介绍:“当时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动员了8个乡镇,1500余名民工,经过三天三夜的肩挑马驮,从平塘把170多吨水泥运到了这里,才把桥修通,也是表明了我们当地的政府和老百姓对这条路的渴望,对交通的渴望。”
在册三公路修建期间,平里河沙坪垭口被称作整条路的“咽喉”工程。而在那个物质匮乏和科技落后的年代,修路人只能通过凿石修路,硬是啃下了这条天险公路“硬骨头”。“这一段是整条册三公路的咽喉工程,也是最险要的地方。当时在修建这条路的时候,这一段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来的,上面工人拿绳索捆在腰间,或者是坐在提篮里吊下来慢慢地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
而今,沙坪垭口保留了册三公路原有的路沿石,和摩崖石刻共同留下了当年修路人的“开路精神”——“筑路意志坚,扛起大道上青天,踏碎了云朵,踢到了山尖,任你车马来多快,总在我后边!”
“就是因为无数公路人秉承着‘根’和‘魂’,默默无闻地耕耘,才让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平’起来,册三公路精神也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公路人继续奋进。”吕志云说道。
宽敞的552国道顺着册三公路的方向延伸,昔日的公路破茧成蝶,升级打造成观景台和停车服务区,有效保护了这一有着厚重历史的文物。公路桥梁发展天翻地覆,筑路设备实现机械化,公路俨然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在贵州修路,没有行走,只有登攀。”7月27日,在“名家书写贵州交通”采风创作活动中,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原副主任,中国作协原全委蒋巍站在摩崖石刻前说到,“现在说贵州是‘平’起来了,可对于一个作家敏感的心来说,我觉得贵州是‘飞’起来了。生活在贵州,过去是艰苦贫穷,现在是幸福、梦想和温暖。经过党和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经过全体人民的奋斗,我相信贵州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上海《生活周刊》主编陈仓认为,在贵州,路是被抗在人民的肩上。“‘平’对于贵州来说,它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词。贵州人民是把路抗在肩膀上,才有蹚平了这一条条大路,而这一条条路其实它是一条血脉,连接着整个贵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