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辅导室的老师劝我们冷静下来好好沟通,这个家可能就散了。”在贵阳市观山湖区婚姻家庭辅导室(以下简称“婚辅室”)门口,市民李女士红着眼眶说。三个月前,李女士与丈夫因家庭矛盾产生激烈争执,险些走到离婚边缘。如今,这对夫妻不仅重归于好,还在专业老师的辅导下学会了更好的沟通方式。这样的温情故事,每天都在这个10多平方米的调解室里上演。
作为贵州省首批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创新试点区,观山湖区妇联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构建起“预防+调解+赋能”三位一体的婚姻家庭纠纷化解体系。自2021年4月婚辅室投入使用后,截至2024年9月21日,共接待婚姻家庭辅导2014人次,为1125个家庭进行婚姻危机干预调解,成功劝解723对夫妻当场放弃登记离婚,327对夫妻心平气和地办理了离婚登记,调解成功率达到93%以上。这组亮眼数据背后,是一套融合法律刚性与人情温度的创新体系。
机制创新:从“劝离劝和”到“精准修复”
走进位于观山湖区政务服务中心二楼的婚辅室,浅色的沙发搭配绿植的温馨环境,与传统冷硬的调解场所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刻意弱化行政色彩,让来访者像在家里一样放松。”从事心理咨询10年的婚辅室负责人吕静艳介绍道,这里匹配老、中、青三段心理咨询师,赋予当事人充分的选择自由,将婚姻危机干预细分为情感疏导、矛盾溯源、关系重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配备专业的“调解工具箱”。观山湖区妇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搭建服务平台的方式,引进心理咨询师、社工师、公益律师等专业人才队伍,打造专业化、精准化、规范化的婚姻家庭辅导模式,在充分保障公民婚姻自由和权利的前提下,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专业的婚姻辅导,以婚姻和谐带动家庭和谐、促进社区和谐、助推社会和谐。
在机制创新上,妇联、司法、综治中心等多方形成闭环:将“110”报警的关于婚恋家庭矛盾纠纷案件通过“贵州省网格信息化平台”派送到区妇联,区、镇(街道)、村(社区)妇联协同处理,针对有家暴情况的案件,区妇联联动法院、检察院、综治中心共同处理,并重点关注及跟踪。这种“漏斗式”筛查机制确保了婚姻危机在萌芽阶段就能被捕捉到。
柔性解纷:当法律条文遇见家长里短
“很多夫妻离婚不是因为原则性问题,而是缺乏处理矛盾的智慧。”吕静艳通过参与调解发现了不少婚姻出现危机的“痛点”。曾有一对“90后”夫妻因该不该给孩子报早教班产生争执,最终走向离婚。
调解员发现,夫妻二人产生矛盾的背后是原生家庭的教育观念冲突,通过分别与双方召开“家庭会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育儿理念,最终不仅挽救了小夫妻俩的婚姻,还让他们学会了理性沟通。
这种柔性的智慧更体现在创新工作方法上。观山湖区妇联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员培训班和巾帼法律明白人专题培训,通过采取专家授课、以案说法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分析讲解如何调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使调解员系统掌握有关婚姻家庭法律法规和政策,熟练并灵活运用人民调解程序与方法,能做到及时、高效调解婚姻家庭纠纷,打造了一支懂法律、讲政策、会调解的专业化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
同时,观山湖区妇联加强与派出所、司法所、民政、平安办等部门的日常沟通联系,全面深入排查掌握辖区内的家庭矛盾纠纷信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早排查、早发现、早防范、早化解,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的发生。
幸福护航:从危机干预到成长赋能
在朱昌镇“婚姻加油站”,曾经的调解对象小陈夫妇正带领新人玩“背篓接绣球”游戏。这对因创业失败险些离婚的夫妻,如今不仅重拾幸福,还成了“幸福导师”。这样的蜕变故事,诠释着观山湖区婚姻调解的深层逻辑——化解矛盾只是起点,幸福能力培养才是终点。
“夫妻同心绣,日子有奔头。”位于金华镇的手上记忆博物馆里,苗绣合作社负责人展示着社员们的账本:参与“锦绣计划”的家庭,月均增收3500元,纠纷发生率不足普通家庭的三分之一。观山湖区妇联深谙“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理智慧,将技能培训与家风建设深度融合。通过“锦绣计划”培育出一批会技艺、会传承、会创新、会设计、会整合、会宣传、会销售、会增收的复合型人才,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增收。
针对精神空虚、经济困难、生活失意等婚恋家庭纠纷的主要诱因,观山湖区妇联通过加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消除产生纠纷的土壤。依托金华镇苗族文化综合体验馆、手上记忆博物馆、百花湖镇“锦绣工坊”、朱昌镇“占思妹·身上史书绣坊”,全力推进“锦绣计划”,加强就业培训力度,深入实施技能培训,引导更多家庭将精力投入到增加家庭收入、把日子过好的价值导向上来;拓宽就地就业渠道,带动村民投身餐饮服务和商贸流通等领域,大大降低了因长期外出务工导致家庭发生矛盾纠纷的风险。
初春时节,各色花朵绽放枝头,绣娘们飞针走线,将“双鱼戏水”的吉祥图案绣上婚书。不远处婚辅室的玻璃窗上,新贴的窗花正是这个寓意和谐的纹样。在这里,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交融,法律刚性与人情温度共振。正如调解员们所说:“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万家灯火,更是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份向往,正通过一针一线、一言一行的温暖传递,编织成“平安贵州”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