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琉璃耳珰
汉代著名的诗歌《孔雀东南飞》,描写庐江小吏焦仲卿妻子刘兰芝的穿戴,用了一句“耳著明月珰”。在另一首描写天上宴乐场景的《艳歌》中,也用“姮娥垂明珰”,形容前来献舞的嫦娥。诗歌中的“珰”,是一种耳饰,特别流行于汉代,但与今天的耳环还是略有不同。东汉经学家刘熙在《释名·释首饰》中,指向更为明确,称:“穿耳施珠曰珰”。并注释道:“此本出于蛮夷所为,蛮夷妇女轻浮好走,故以此珰垂之,今中国人效之也。”按其说法,耳珰最早是蛮夷地区的妇女佩戴,原因是这些地区教育普遍比较落后,缺乏礼数的熏染,需要穿耳佩珰进行自我约束,之后逐渐才被中原地区妇女效仿。戴个耳珰就能实现妇女的“自我束缚”,估计最早这东西和金属的铃铛有关,会发出响声。民族地区的妇女性格豪爽,走路风风火火,戴起耳珰之后,为了不让它发出声响,就必须让脚步慢下来。
这件蓝色琉璃耳珰以琉璃为材质,呈现出深邃而迷人的蓝色。琉璃在古代是珍贵材料,此蓝色琉璃耳珰色泽均匀、艳丽,历经岁月仍保留独特光彩,反映当时琉璃制作在配方和烧制工艺上有一定水平 ,能烧造出稳定而美观的蓝色。
关于耳珰的形状,典籍中多描述为珠形。如东汉末年学者应劭在《风俗演义》中,称“耳珠曰珰”。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描写一位年轻貌美的采桑女罗敷,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东汉末年文学家刘桢《鲁都赋》对女子的首饰,也有“珥明月之珠珰”的描述。不过,考古发掘出土的耳珰,却少见珠形,造型多为圆柱形,柱中段有明显的束腰,两端较粗,有时一头大,一头小,但确实是仅限于女性使用。像这种一头大一头小的耳珰,佩戴方式一般是将小的一头直接穿入耳洞,嵌紧即可。当然,因为中间有穿孔,也可以穿根丝线,通过拴系方式吊在耳洞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耳珰,还可以在耳珰的下面再吊玉石、铃铛之类的坠饰。
贵州出土的几件此类耳珰均为蓝色,产地推测是 “南海诸岛”,可能来源于广西沿海地区 。这表明东汉时期贵州与外界存在一定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反映当时跨区域的经济文化联系,为研究古代区域间交流提供了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