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的“元旦”都过了,“时节惊流水”,转眼又是小寒节气,农历十一月廿五,星期六,2024年1月6日4点49分将迎来癸卯小寒。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而再过了之后的大寒节气,就真的转眼又是一年了。宋代释道生《偈颂二十二首·其十六》云:“两曜劈箭急,一年弹指间。始见大暑小暑,又是小寒大寒。通身寒暑无回互,笑倒当年老洞山。”偈诗深沉,是说暑往冬来,日月如梭,回环交错,大抵总是让人不由感叹,“年光弹指过,世事转头空。”
而古人有很多写有“小寒”二字甚至明确写到“小寒节”的诗词,却往往所写并不是“小寒节气”。比如,元末明初张昱《小寒》诗曰:
花外东风作小寒,轻红淡白满阑干。
春光不与人怜惜,留得清明伴牡丹。
这首绝句一上来就写了红的白的各色花儿盛开,接着又有“春光”一词点明了季节,最后还说到了“清明”以及牡丹花,很显然,这“《小寒》”其实是指“寒食节”。古代文人们常常把寒食节雅称为“小寒”或“小寒节”,还多有作品流传,也算是给我们阅读节气诗挖了个坑。而挖坑更大还有这首,明代黄佐《小寒节有感》:
雨霁风恬始见花,野梅含笑正横斜。
红芳此后周千里,绿树仍前荫万家。
寒日自能明蔀障,轻雷应为蛰龙蛇。
老来衰惫偏多感,时有新诗纪物华。
题目里的“小寒节”与第五句里的“寒日”一致,均指“寒食节”;而值得注意的还有第六句“轻雷应为蛰龙蛇”一语,这指向“惊蛰”,也是春季里的节气——当然,冬天里也会打雷甚至雷雨大作,甚至前两天我们贵州还相当普遍地遭遇了一场雷雨加冰雹,但如此场景古代文人们往往会以之为反常怪异现象来书写,不会自然而然的就去说“轻雷应为蛰龙蛇”。
现存最早明确写小寒节气的诗歌是敦煌文献《咏廿四气诗·咏小寒十二月节》: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柴绕树梢。
霜鹰延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欲交。
现在一般认为小寒节气三候是,“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意思大致是说,古人认为小寒节气大雁开始向北迁移,过五日鹊鸟开始求偶筑巢,再过五日雉鸡开始在山野间鸣叫。对应来看,《咏廿四气诗·咏小寒十二月节》诗里写了“欢鹊垒新巢”,是“鹊始巢”;写了“雊雉隐丛茅”,是“雉始鸲”。该诗反映了唐朝人们对于小寒物候的看法,主要是“鹊始巢”“雉始鸲”这样两个。而诗歌第五句“霜鹰延北首”难道不是个“物候”?诗句的字面意思是,寒霜天气里,老鹰仍然头朝着向北方,对抗凛冽北风;对比下一句则更是突出了“霜鹰”的伟岸傲然——不像那鸣叫的野鸡躲藏在茅草从里。因此,按照这样的理解,这“霜鹰延北首”很是形象生动,诗歌艺术拉满,但却似乎并不能说“霜鹰延北首”“霜鹰北首”或“鹰北首”是个小寒节气的物候——然而这“鹰北首”也有可能就真的是唐代人认定的小寒节气物候——而另一种可能就是这个“鹰”字是“雁”字的传抄错误,或者原本就应该是“霜雁延北首”——如果是“霜雁延北首”的话,那“雁北首”的意思也就大致是“雁北乡”了。
而小寒“雁北乡”等三物候的说法源自《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季冬之月……雁北乡,鹊始巢,雉雊,鸡乳……”这其中的“鸡乳”又被称为“鸡始乳”,归作下一个节气大寒节气的第一个物候,意思是指母鸡开始抱窝孵卵。由此往上追溯,则“鹊始巢,雉雊”的意思与“鸡乳”之说相近,都是指鸟类因阳气上升而开始求偶、筑巢、繁殖。
对于小寒节气的第一个物候“雁北乡”,北宋刘攽《寄王济州》诗曰:
狱市并空俗已和,使君高兴足婆娑。
画成林色重装洗,鉴作湖光更洁磨。
历下军声从古盛,济南名士迩来多。
小寒渐有北归雁,话与飞翰同一过。
“济州”就是今山东济南,这是作者给济州长官的回复信函,盛赞其政治清明,治理有方。颔联用唐代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之“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语典,雅意含蓄。尾联又是一转,从时节走笔,感念情长,又有鸿雁传书的意味,余音袅袅。
对于小寒节气第二个物候“鹊始巢”,乾隆皇帝也有专门的赋诗。乾隆《月令七十二候诗·其六十八·鹊始巢》诗云:
禽中最具性灵物,子月构巢择向明。
抵玉或缘占噩梦,传枝却解为孚生。
知风因以分高下,背岁兼能避惧惊。
一节祗应憎尔者,每当望雨乃呼晴。
乾隆诗作里,鹊鸟具有通神灵性,可以占梦、预知风雨,简直神乎其神。而乾隆的说法确非空口无凭,这是基于典籍《尔雅·释鸟》及后世不断加之的各种注解。诸如,“上下飞鸣,以音感而孕……开户背太岁,向太乙;知来岁多风,巢必卑下”,以及“传枝受卵不堕地”等等等等。民间也相传不绝,喜鹊总是背风筑巢,看喜鹊窝的开口,便知道来年主要的风向……人们非常喜爱喜鹊,不光有画面上两只喜鹊的“双喜临门”,以喜鹊登上梅花枝头的吉祥画儿来暗喻“喜上眉梢”等等……其实,各地即便现在也还有“喜鹊叫,客人到”“喜鹊喳喳叫,客人要来到”诸如此类的喜庆“谚语”。
对于小寒节气第三个物候“雉始鸲”,明代胡粹中《咏怀二首·其一》有曰:
开渠泉脉动,入涧水声细。
交交飞桑扈,角角闻雊雉。
诗里是说,冬至之后,阳气生发,故而泉脉萌动,泉水汩汩潺潺。“交交”和“角角”在此都是拟声词,诗又写听到了桑扈鸟、雉鸡鸟“交交”“角角”的鸣叫声。
北宋梅尧臣《鸣雉词》诗云:
雄雉鸣桑林,雌雉雊麦陇。
结爱诚有宜,别啄义亦竦。
哺雏深莽中,摧颓锦翅拥。
辛勤何尔为,应自念遗种。
诗里说雉鸡鸟“诚有宜”“义亦竦”,这也是认为雉鸡“通灵”而加以崇拜的文化遗存。其实,古人对于雉鸡知时节的赞美,远自《论语》便已有明确记载。《论语·乡党》曰: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对此文段,历朝历代各家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大致可翻译为:人的脸色一变,雉鸡就飞起来,之后又聚集成群。孔子于是感叹说:“山梁上的雌雉,真是懂得时宜,真是懂得时宜啊!”子路听闻了这一教训,拱手行礼,脸贴向地三次才起身。
小寒时节,蜡梅、梅花清香。北宋喻陟《蜡梅香·晓日初长》词云:
晓日初长,正锦里轻阴,小寒天气。未报春消息,早瘦梅先发,浅苞纤蕊。揾玉匀香,天赋与,风流标致。问陇头人,音容万里。待凭谁寄?
一样晓妆新,倚朱楼凝盼,素英如坠。映月临风处,度几声羌管,愁生乡思。电转光阴,须信道、飘零容易。且频欢赏,柔芳正好,满簪同醉。
词作开篇的“晓日初长”,是说冬至节气过后,白昼一天比一天变长了——凭此说法,我们便可以知道接下来所说之“小寒天气”,所指这正是“小寒时节”。小寒时节小寒天,瘦梅先发玉柔芳。“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不经意间提到了“小寒”,于是这便成就了应该是大家最喜爱的“擦边”小寒节气的名篇。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词曰: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首词是很喜闻乐见的,但真正读懂这首词其实并不容易,尽管全词字句的背后倒是并没有什么故弄玄虚。
这首词有苏轼自己所作的注解:“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据《宋史·苏轼传》,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三月,“人材实难,不忍终弃”,宋神宗手札“移轼汝州”,苏轼的命运从贬谪黄州猛然迎来大转机。四月,苏轼离开黄州,沿长江而下,一路上颇事游访。以当今圣上赞许“人材实难”(人才确实难得)之盛名,畅游庐山;至江西筠州(今江西宜春高安市)探视弟弟苏辙;“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至江西湖口鄱阳湖游石钟山(成《石钟山记》);至金陵(今江苏南京)拜访王安石……直至年底才来到泗州……这首词所写,正是此时此地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安徽淮安市盱眙县南山之情景感受——此南山为“淮山胜境”,北临淮河,风景秀丽,后有“淮安第一山”之称。
在苏轼的时代,盱眙早已为“天下重地”,进京者和出使者、南舟和北舟必由此往来出入淮河……苏轼《淮上早发》诗即有云:“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宋史·河渠志》载曰:“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盱眙其时扼东西咽喉,据南北要冲,是一个重要枢纽,东南漕运,由扬州、楚州溯淮水而上,经盱眙入汴河……至都城东京汴梁。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词上片有“入淮清洛渐漫漫”一语,这里所谓的“清洛”即指汴河。那么,汴河又何以被称为“清洛”呢?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都·河道》载曰:“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至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也即,追溯上去,作为运河的汴河之水源处是在宋代所称“西京”洛阳之东的洛河河口(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河洛镇洛口村)。因此,汴水实可被称之为“清洛”。当然,这样的“地理常识”,“默数淮中十往来”的苏轼是完全明了的。
而直接与此盱眙县南山相关,跟《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写于一时或稍晚一些时日,苏轼还有首词作《行香子·与泗守过南山晚归作》:
北望平川。野水荒湾。共寻春、飞步孱颜。和风弄袖,香雾萦鬟。正酒酣时,人语笑,白云间。
飞鸿落照,相将归去,澹娟娟、玉宇清閒。何人无事,宴坐空山。望长桥上,灯火乱,使君还。
这首词上片里明确写到“共寻春”,必当已是“立春”前后的“春天”光景了。
而回到《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探究,苏轼所注明的写作时间“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阴历日期,而对照阳历查询,当是公元1085年1月24日,这其实已经过了当年甲子年的“大寒节气”了,该年的大寒是在公元1085年1月20日,即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日。而且,另有一个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却又无可辩驳的事实是,苏轼特意注明的这个写作日期“十二月二十四日”是“小年”,又称“交年节”,被宋代人认为是旧岁、新年交接的重要节日。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有曰:“二十四日交年……”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交年节》引吕原明《岁时杂记》也有一致的记载。因此,苏轼词作里才会有“蓼茸蒿笋试春盘”的说法,而这郑重、珍重的“蓼茸蒿笋试春盘”,也必然应当是那“交年”节日的美好风俗。
也就是说,苏轼该词的首句“细雨斜风作小寒”,“科学地”求真务实地说,应该是“细雨斜风大寒天”或者“细雨斜风过交年”,呵呵。而苏轼本词句“细雨斜风作小寒”也有写作“细雨斜风作晓寒”的版本,“晓寒”或许是不是显得更有道理?或者,我们只需要喜欢苏轼,只需要喜欢“人间有味是清欢”,其实可以完全对此不必讲什么“道理”?呵呵。
小寒时节小寒天,人间有味是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