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刘显潜的招堤一览亭,是张锳省耕亭的文化延续和继承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699966500
动静原创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今天的招堤,“省耕亭”已不可见,但“一览亭”能看见。都是文化工程的植入,实施者由知府张锳替换为安龙军政主官刘显潜和聂树楷。亭子毗邻涵虚阁南侧,地坪较之低0.8米,两者朝向一致,坐北向南。石木结构,卷棚顶。面阔三间,通面阔8.34米,进深一间,深3.46米,通高4.5米。作为一个亭子,“三楹”的结构比较少见,即一明间带东西两次间,与主流风格完全不同。有三个证据表明,一览亭是对省耕亭的文化延续和继承。其一,亭子采用了在黔西南地区比较少见的卷棚屋顶,与张锳所建的兴义府试院大堂和二堂卷棚顶一致。二是府志记录的省耕亭,也是“三楹”。三是一览亭采用了当年张国华给省耕亭的题联。一览亭共有八根檐柱,其中前檐四柱,后檐四柱,均为八棱石柱。根据位置,这些石柱具体分为明间前后檐的东西柱和次间前后檐的东西角柱。明间的檐柱与次间的角柱之间,嵌条石为凳。左右次间再各置一套石桌凳,供游人休息乘凉。前文说过,张锳是如何将七副对联合理放置在省耕亭的,无从知晓,但我们可以通过一览亭楹联的设计,来感知消失的省耕亭。

招堤建筑群,左至右依次为禅房、涵虚阁、一览亭

亭内镌刻对联的最佳位置,是明间前檐东西两柱正面。“郡人朱焕章撰并书”,联云:“天地好奇观,切莫个中放去;身心皆乐事,尽从象外得来。”朱焕章(1868-1939),字文安,光绪贡生,善书法,安龙名医。意为天地奇观,“切莫”视而不见。身心之乐,都源于这些宛如尘世之外的美景。两柱对向内侧,“郡人高夔光撰”,联云:“一览极苍茫,绿柳长堤,重开胜景;两间容啸傲,清风明月,如见故人。”此联出自清代学者完颜麟庆在开封三贤祠所作的对联,原联为:“一览极苍茫,旧苑高台同万古;两间容啸傲,青天明月此三人。”意思是两位主官在招堤“重开胜景”,任天地逍遥。高夔光将“三贤”(李白、杜甫、高适)改为“如见故人”,可能是指与之同龄的两位主官。同时,猜测一览亭的名称也来源于这副对联。

明间前檐东西两柱正面“郡人朱焕章撰并书”

明间后檐东西两柱正面,刘显潜抚今悼昔“撰并跋”,联云:“风景不殊,登临无限山河感;苍茫入望,独立依然云水身。”上联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的“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意思是民国建立,改朝换代,登山临水,眼前的风景和从前并无二致。极目远眺,仍然觉得自己像一个游方道士,超然一身。跋曰:“潜应童子试时,数游斯地。丁酉后戎马驱驰,不到此已十余年矣。兹以菲材忝赝重镇,对此河山殊增惭怍,谨掇数语,以志今昔之感。”刘显潜的意思,自己少年读书,曾几次从兴义来安龙“府试院”参加童子试。但自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戎马驱驰”带团领兵,便没有再来安龙。今“重镇”安龙,有些惭愧。自谦“菲材忝赝”,才疏学浅。言下之意,希望得到各位多多支持。

明间后檐东西两柱正面刘显潜撰联

明间后檐东西两柱背面镌联

两柱对向明间内侧,为“郡人黄芳材撰并书”,联云:“人在画图中,江山入妙;地超尘俗外,俯仰皆宽。”落款“壬子秋七月”。这副对联集宋代两位诗人的作品,一为蔡襄《登三乡寺阁》“地疑尘世外,人尽画图中”,二为王之道《闻蝉和彦时兄》“僧窗开南熏,俯仰天地宽”。两柱背面,面对涵虚阁方向,有一副五言短联,云:“过眼空环宇,回头达上乘”。落款风化严重,仅能辨识“郡人李*书”,李某是谁,不得而知。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上乘”,可能不仅指境界高,也可实指一览亭身后高大的涵虚阁。此外,之所以使用短联,是因为两柱紧贴涵虚阁台基,下部位置被遮挡。

两次间前檐角柱正面,“郡人宋之洵撰并书”,联云:“岛屿临虚,望绿海汪洋,直欲乘风破浪;河山无恙,话王城梗概,须假斗酒双柑。”落款为“壬子仲夏月”。宋之洵(1888-1943),字伯泉,光绪廪生,宣统孝廉(举人)。辛亥革命时,宋之洵晓以大义,劝阻当局对革命党人滥用武力。民国二年(1913)初,当选为贵州省首届议员,对解决安龙教育经费,贡献颇大。上联借在绿海“乘风破浪”,打破满清旧世界,有“立新”之意。下联通过到招堤“斗酒双柑”,即春日郊游,畅谈回顾安龙历史。

西次间两角柱外侧镌联,“郡人李炳奎书”

如果从欣赏的角度来看,首先映入游人眼帘的,是西次间两角柱外侧镌联,因为游人从西侧的八字山门上来,再经石坊,便到这里。“郡人李炳奎书”,联云:“乘兴此登临,云海烟峦之间,见城郭依稀,四面景物都归眼底;静观皆自得,稻田蔬圃而外,更渔村隐约,三农生计直注胸前。”今天的“三农”指的是农村、农业和农民,联中要狭义些,指坝子稻田、山地蔬圃及陂塘渔业。李炳奎没有查到具体是谁,只是从对联的意思看,有点像安龙主管农业的官员。该联对称的东侧,即东次间两角柱外侧镌联,因其向阳而风化严重,名字部分模糊不清,故作者不详。联云:“携酒一壶,到此间畅谈风月;极目千里,问几辈能挽河山。”此联大气磅礴,用词流畅,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时代之问”,写透了士大夫的家国情怀,时常被人诵读,把对张锳省耕亭的文化延续和继承推向极致。

东次间两角柱外侧镌联

最后一副对联,是张国华于咸丰四年(1854)在省耕亭的题联,位于两次间后檐角柱正面。联云:“乾坤一草亭,日往月来,观大化流行,酿成山水清音,风云变态;天地皆逆旅,渔歌樵唱,觉生机勃发,领取鸢鱼活相,花柳精神。”此联前文解读过,张国华去世于同治十年(1871),故此联与其他对联“郡人”的落款,略有不同,为“前郡人张国华撰,谢远德书”。

“前郡人张国华撰,谢远德书”

一览亭共有九副对联,比省耕亭题联多出两副,总体布局工整。明间前檐两柱的最佳位置,作为军区司令,刘显潜可以自己使用。然而,如其自题“菲材忝赝”一样谦虚,并没有占据,而是留给悬壶济世的安龙名医朱焕章,可圈可点。值得注意的是,九副对联尽管全部使用阴刻,但只有刘显潜的对联是使用线条浅刻,其他对联都使用陷地深刻。此外,身临其境,感觉刘显潜对一览亭的选址似乎有点问题,距离涵虚阁太近,有强行填塞之嫌。九副对联中的两副有时间落款,分别为“壬子秋七月”和“壬子仲夏月”。可见,刘显潜和聂树楷对招堤的修缮工程,大致完成于民国元年(1912)夏秋之际。

编辑

张僡

责编

陆勇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