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黔,凝聚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磅礴伟力。”这是贵州师范大学南仁东班学生刘凡在首届贵州科技节开幕式上发出的青春誓言。抬头仰望星空,低头脚踏实地,在探索星辰大海的道路上,刘凡一直都在追“星星”,让自己的梦想直抵苍穹。
“那是怎样的一颗慧眼啊,23年,8000多个日夜鏖战不息,‘中国天眼’扎根黔中大地,托起中华民族筑梦苍穹的宏伟气象。”
距离首届贵州科技节开幕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偶尔回看珍藏在微信收藏夹里的现场视频,刘凡仍然会被那份激情所感染。“面对这么多专家学者,现场还有很多院士,我们所有人齐声诵读的一句‘科技黔行,创新有我’,那一刻真的感觉非常的自豪,很激动。”
刘凡作为学生代表在首届贵州科技节开幕式上致献词
走下舞台,回归大学日常。从教室到实验室,20岁的刘凡继续寻找着自己的那片星辰大海。
2016年9月25号,在刘凡的家乡黔南州,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建成投用。那一年,刘凡刚刚结束中考,父亲带着他第一次参观了中国天眼科普基地。“看了之后发现天文学确实有趣。”
或许刘凡自己都不知道,那一刻,探索星辰大海的种子已经在心里悄然种下……
中国天眼
也正是在刘凡进入高一就读的那一年,2020年10月26日,贵州师范大学南仁东班开班。看到这个消息,刘凡的心里泛起了阵阵涟漪。
高考如约而至,报考南仁东班成为了刘凡的第一选择,父母虽然不太赞成,但也尊重了他的选择。“我父亲觉得这个专业不太好就业。”
2022年9月,凭借着理科476分超过一本线的成绩,刘凡顺利被贵州师范大学南仁东班录取。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天文学专业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浪漫。“来了之后发现我们做的更多是数据处理之类的,然后还有计算机、编程,每天专业知识又多,更多的是后悔。”
大一的一年时间里,自我怀疑和矛盾的复杂情绪在刘凡的心里不断交织。
随着理论学习的深入,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和讲座开始接踵而至,贵州师范大学人才培养与科学前沿的双向赋能,让刘凡的脚步不断提速。贵州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天文系系主任张斌说,南仁东班的使命就是培养天文学科的精英人才。“天文系这两年论文数量,科研项目的基金数量,每年都在往上走。国家天文台,我们聘请了8位老师做他们的科研导师。因为我们办南仁东班的目的就是去培养天文学科的精英人才,往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去引导他们,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知识,然后锻炼和提升他们的技能。”
贵州师范大学举办科学讲座
讲座现场,科学家们分享着自己探索浩瀚宇宙的故事,那份激情让刘凡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了天文科研的魅力,也再次点燃了他心中的热情。“第一次听讲座,厦门大学的一位女博士讲了宇宙生命学的一个探索,觉得非常有趣,真的是在探索宇宙的奥秘。”
截至目前,FAST已发现脉冲星800余颗,其中,位于贵州师范大学的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协助发现了100多颗。刘凡清晰记得,当来自宇宙深处的电波信号第一次传入他的耳朵,犹如交响乐般美妙。“用一些编程代码就可以演绎出一颗恒星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我觉得这个过程非常地酷,非常地妙。”
在刘凡的手机里,珍藏着一张照片,照片中的老人就是南仁东先生,他望向远方,眼神里有坚毅、有希冀,这也是刘凡最喜欢的照片之一。“我们学校张一鸣老师的本科毕业论文是南仁东先生指导的,南仁东先生当时说话说不出来,老师去找他指导的时候,他是慢慢写下来的。特别是南仁东先生那句话,‘我建不成天眼的话,我对不起国家’,真的是让我很敬佩。作为南仁东班的学生,传承南仁东先生的精神,脚踏实地,然后坚持科学探索,坚持初心。”
刘凡手机里珍藏的南仁东先生照片(张蜀新 摄)
现在,已经进入大二的刘凡有更多的时间走进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接触天文、解密宇宙,他也会一个人拿着望远镜走到学校附近的山顶上,看看星空。“以前看的时候就是单纯地看,觉得很美,现在已经能看见,比如说那颗星是什么星,我应该怎样去认识它。”
“无数个我,挺膺担当,汇聚奔涌的创新洪流……”这是刘凡许下的青春誓言,抬头仰望星空,低头脚踏实地。“希望我能走得更远,在天文科研这条路上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辰大海。”
文中部分视频素材来自平塘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