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魏风》中有云“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合乐为歌,徒歌为谣。歌谣,自古就是人们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一种民间艺术文化形式。口语化且贴近生活的歌谣虽各地区各民族有不同特点,但最接地气的歌谣朗朗上口,在传唱度上还真不比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差。
茶歌谣,顾名思义,就是与茶有关的民谣、民歌,上至茶圣,下到茶农,千百年来,硬是将茶唱了个通透与明白。唐人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序》中写道“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多才多艺的茶圣陆羽虽为文人,兴许平日里也爱哼上几句茶歌谣吧。
事实上有学者认为,我国古时一些文人创作的诗歌融入了民间歌谣的形式,便形成了脍炙人口的歌谣。因此在丰富的茶歌谣中,就有一部分是脱胎于古代诗歌之中的。宋代的“茶痴”熊藩在《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写道:“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尝作《御苑茶歌》十首,传在人口。”于是“亦赋十首献之漕使。”反手留下十首茶歌,把在御苑采茶的场景、采摘要求、茶饼制作等一一“唱”了出来。有意思的是,爱诗也爱作诗的乾隆皇帝也在茶歌上怒刷了一波存在感,一首《观采茶作歌》,与熊藩在时间和空间上呼应了一把。
而更多的茶歌谣,便是来源于民间里与茶相关的人生百态了。没了文人的“矜持”,加之中国茶区实在是幅员广阔,大半个中国,走到哪里都有茶园茶山;整个中国,走到哪里都能喝茶,因此民间茶歌谣更为自由烂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叙事的、谈情的、歌唱劳动的,教授技能的,用作礼仪的,方方面面;山歌的,号子的,小调的,种种皆有。每一首茶歌谣都生动无比,能唱出生命的鲜活。
一次参加一个茶事活动,活动结束后的茶席间,伴着月夜下茶园的宁静,一个爱茶人悠悠唱起了土家族的茶歌《六口茶》。
男: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你的那个爹妈(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爹妈(噻)已经八十八
男:喝你二口茶呀问你二句话,你的那个哥嫂(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哥嫂(噻)已经分了家
男:喝你三口茶呀问你三句话,你的那个姐姐(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姐姐(噻)已经出了嫁
男:喝你四口茶呀问你四句话,你的那个妹妹(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妹妹(噻)已经上学哒
男:喝你五口茶呀问你五句话,你的那个弟弟(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弟弟(噻)还是个奶娃娃
男:喝你六口茶呀问你六句话,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有多大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一十八
女:呦耶呦耶呓呦呦耶,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一十八(耶)
歌声淳朴,却让人难以忘怀。青年男女以喝茶作为掩饰,在一问一答间,那点小心思却一览无遗。不过也着实是替这小伙子着急,喝了姑娘六口茶,把人家家底都问了个遍,把姑娘都问得着急起来了,那关键的一句却始终没有问出口。
同样是来自土家族的茶歌谣,同样是借茶抒情,《我打茶山过》里的小伙子可没有上面那位的迂回。“我打茶山过,茶山姐儿多,心想讨一个,只怕不跟我。门口一窝茶,知了往上爬,哇的哇的喊,喊叫要喝茶。”直白得简直火辣。
除了大朋友的劳作与生活,茶歌谣也不忘创作给小朋友们。儿歌是歌谣中很重要的一类,民间儿歌中不少都是歌与游戏结合在一起的。小时跳皮筋的“周扒皮,皮扒周,周扒皮的老婆在杭州”等就是这样。茶歌谣里也不乏这类。《王婆婆在卖茶》就是一首典型的儿童游戏时的茶歌谣。“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的幺姑说闲话”。
一边念唱,一边要用手指头做游戏。游戏时先将双手的大拇指、中指和无名指撮在一起,各形成一个圈,然后将右手食指穿入左手圈内,左手小指穿入右手圈内,左手食指与右手小指迭在一起。右手食指代表王婆婆,左手大拇指、中指和无名指代表三个观音,右手大拇指、中指和无名指代表三匹马,左手食指和右手小指代表两个童儿,左手小指则代表幺姑。游戏时,边唱边扣相对应的指头。对于我而言,光是要做对手型就已经手抽筋了,还要记得各手指分别代表什么便已经是不可能的任务。
这不禁让我想起隔壁专栏周之江老师《安神晚课》中关于游戏的一课。一套《王婆婆在卖茶》玩下来,家长大概确实不需要再花钱送孩子去上什么手指精细运动的培训班了。来首茶歌谣,家长省钱,孩子开心,真是益处多多。
写到这里,我要赶快去陪我那个每天唱着“妈妈妈妈快坐下,请喝一杯茶”,盼着我回家的小西瓜了。等他再长大一些,我一定要让他玩《王婆婆在卖茶》的游戏。不为别的,只单纯地想在看到他手指扭曲时能哈哈大笑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