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诗不可说丨元芳,狄仁杰这人你怎么看?

动静原创撰文:孙秀华
1716987360
动静原创

“元芳,你怎么看?”影视剧里,“东方福尔摩斯”神探狄仁杰常常如此发问,人们更是把这句话玩成了狄仁杰“招牌梗”。但对于狄仁杰,元芳又是怎么看的呢?而如果说公案小说是从大众好奇的眼光来看待狄仁杰,那么,作为文化主流的文人士大夫们又是如何评价狄仁杰的呢?

我们从传世诗文中一窥端倪。首先对据传是狄仁杰所作的一首诗歌研读一番。狄仁杰《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诗云:

宸晖降望金舆转,仙路峥嵘碧涧幽。

羽杖遥临鸾鹤驾,帷宫直坐凤麟洲。

飞泉洒液恒疑雨,密树含凉镇似秋。

老臣预陪悬圃宴,馀年方共赤松游。

这首诗有长长的《序文》曰:“石淙者,即平乐涧。其诗天后自制七言一首,侍游应制皇太子显、右奉裕率兼检校安北大都护相王旦、太子宾客上柱国梁王三思、内史狄仁杰、奉宸令张易之、麟台监中山县开国男张昌宗、鸾台侍郎李峤、凤阁侍郎苏味道、夏官侍郎姚元崇、给事中阎朝隐、凤阁舍人崔融、奉宸大夫汾阴县开国男薛矅、守给事中徐彦伯、右玉钤卫郎将左奉宸内供奉杨敬述、司封员外于季子、通事舍人沈佺期各七言一首。薛曜奉敕正书刻石,时久视元年五月十九日也。”

石淙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三十里,属中岳嵩山山脉。“天后”所指其实为当时的“周朝”天子“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游览石淙(即平乐涧)应确有其事,《全唐诗》收录武则天“圣制”七言律诗《石淙》一首:

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峤金峦镇紫微。

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

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

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又据《图书集成》,作“嵩山石淙侍宴应制”诗的,则有宋之问、沈佺期、苏味道、姚崇、崔融、于季子、阎朝隐、李峤等等诸人。而“狄仁杰《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诗”《序文》所云游览宴会的时间,所谓“久视元年”,是为公元700年,久视是武则天称帝后的第十一个年号。“久视”即国运长久、长生不老之意,词出《老子》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

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狄仁杰已七十一岁,确属“老臣”了。但关键是武则天比他还年长六岁。如此一来,明明知道皇帝比自己年龄大六七岁,却居然还在“奉和圣制”的唱和之诗里自称“老臣”,狄仁杰这是“老糊涂”了吗?再者,那个标注的时间“时久视元年五月十九日”也有问题。武则天“圣历三年五月癸丑(公元700年5月27日),改元久视。”也即,久视元年实则应从五月二十七日开始算起,故而该年五月二十七日前的日子,应该被叫做“圣历三年某月日”,因此,如确实狄仁杰此“奉和圣制”诗作于五月十九日,则他们君臣都会知道当时是“圣历三年五月十九日”。时间标注也不对,“老臣”的自称也有问题,所以这首唯一的据传是狄仁杰所作的诗歌且“存疑”,属后世伪托之作的可能性着实很大。

现存最早的悼念推崇狄仁杰的诗作,是盛唐高适《三君咏·其三·狄梁公》:

梁公乃贞固,勋烈垂竹帛。

昌言太后朝,潜运储君策。

待贤开相府,共理登方伯。

至今青云人,犹是门下客。

高适《三君咏》组诗分咏魏徵、郭元振、狄仁杰,肯定了他们三人光帝业、安社稷、举贤才的功绩,抒仰慕之情,且颇有郁郁不平之气。组诗有《小序》云:“开元中,适游于魏郡。郡北有故太师郑公旧馆,里中有故尚书郭公遗业,邑外又有故太守狄公生祠焉。睹物增怀,遂为《三君咏》。”

狄仁杰曾任“魏州刺史”,高适所云“邑外又有故太守狄公生祠焉”,也自有“史书”为证。《新唐书·狄仁杰传》载曰:“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仁杰至曰:‘贼在远,何自疲民?万一虏来,吾自办之,何预若辈?’悉纵就田。虏闻亦引去,民爱仰之,复为立祠。”

狄仁杰去世九年后,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继位,追封狄仁杰为梁国公。因此,诗题中高适称狄仁杰为“狄梁公”。诗歌里,高适最为称颂狄仁杰的功绩在于“昌言太后朝,潜运储君策”。这是指武则天称帝后,立子还是立侄来继承帝位成了事关天下的首要现实问题。《旧唐书·狄仁杰传》载曰:“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这大致是说,儿皇帝李显被废之后,多亏了狄仁杰每每进言武则天,以母子情深打动了她,最终武则天召回了李显,复又立李显为太子。

杜甫也有一首诗甚为推崇狄仁杰,杜甫《狄明府》诗曰:

梁公曾孙我姨弟,不见十年官济济。

大贤之后竟陵迟,浩荡古今同一体。

比看叔伯四十人,有才无命百寮底。

今者兄弟一百人,几人卓绝秉周礼?

在汝更用文章为,长兄白眉复天启。

汝门请从曾翁说,太后当朝多巧诋。

狄公执政在末年,浊河终不污清济。

国嗣初将付诸武,公独廷诤守丹陛。

禁中决册请房陵,前朝长老皆流涕。

太宗社稷一朝正,汉宫威仪重昭洗。

时危始识不世才,谁谓荼苦甘如荠。

汝曹又宜列土食,身使门户多旌棨。

胡为漂泊岷汉间?干谒王侯颇历抵。

况乃山高水有波,秋风萧萧露泥泥。

虎之饥,下巉岩。

蛟之横,出清泚。

早归来,黄土泥衣眼易眯。

诗歌前两句即表明,这位被赠诗的“狄明府”是狄仁杰的曾孙,是杜甫的姨表弟。“明府”是汉代人对于太守的美称,虽然这位“狄明府”“胡为漂泊岷汉间”,是在山高水远的蜀地为刺史,但刺史身列高官,也确属“官济济”了。杜甫诗里一再陈说“大贤”狄仁杰“时危始识不世才”,于沧海横流中尽显英雄本色;“禁中决册请房陵”,终于定下国策,从房陵(今湖北房县)把流放在外的李显召还,使得大唐李家王朝国祚延绵不绝。

中唐吕温《狄梁公立卢陵王传赞》曰:

于休梁公,社稷之臣。濡迹应变,与唐屈伸。

妖虹横天,鸣牝专晨。独立大道,指南生人。

阖辟有期,命先我时。乃建国本,代天张机。

取日虞渊,洗光咸池。潜授五龙,夹之以飞。

临终指麾,皇业再基。运起身后,功成不知。

穆若清风,嶷然宏规。凡为臣者,可不度思?

这首赞诗也有《序文》云:“梁公以武氏篡盗,国命如缀,翊安宗社,非我而谁?是用蒙大耻,履大险,耸节振美,以持世心,闲高祖天下于方寸之地。盗力虽盛,莫之敢窥;唐复为唐,繄公是赖。后代昧者,颇归功于五臣,殊不知五臣之功,公所授也。客有以李北海所传示予者,述卢陵王废立之际,见公如生,贻诸将来,可以不惑。敢摅愤而赞之。”赞语里的“妖虹横天,鸣牝专晨”当即指“武氏篡盗”,指向武则天称制、登基等史实。而“李北海所传”者,据《旧唐书·狄仁杰传》,是说“开元中,北海太守李邕撰《梁公别传》”,详述“仁杰前后匡复奏对”,为一时盛传之名文。

而赞诗题目中的“卢陵王”又写作“庐陵王”,指李显。李显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三子,在他的两位皇兄李弘与李贤一死一废之后被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死,李显继承皇帝位。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继位才五十五天的李显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庐陵王李显先后被软禁于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十四年。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三月,武则天派遣职方员外郎徐彦伯秘密召回李显及家人,李显结束流放生活回到洛阳;九月,武则天重新立李显为皇太子。

后来,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发动“神龙政变”,突率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玄武门,在迎仙宫杀张易之、张昌宗。相王李旦也率南衙禁兵加强警备,配合行动。82岁病重的武则天无奈,先令太子监国,次日传位。隔了一天,李显复位称帝,大赦天下。二月,复国号为唐。

生活于中唐到晚唐的张祜《读狄梁公传》诗曰:

失运庐陵厄,乘时武后尊。

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

上保储皇位,深然国老勋。

圣朝虽百代,长合问王孙。

张祜所读之《狄梁公传》,或即上文所引述之北海太守李邕所撰《梁公别传》,也即吕温所读之《狄梁公立卢陵王传》。该书三卷,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但早已亡佚。从吕温、张祜的“读后感”诗作揣摩,此《狄梁公传》反复摹写“庐陵王”李显、“武后”武则天的复杂关系,重在反映狄仁杰“上保储皇位”,使得李显重新被立为皇太子,历史功绩堪称“一柱正乾坤”。

故而,晚唐王贞白《题狄梁公庙》曰:“惟公仗高节,为国立储皇。”这应该算是唐人对于狄仁杰最集中的景仰与推崇之处了。而“史书”于此也是极为认可的,《旧唐书·狄仁杰传》对于狄仁杰的“赞”语曰:

犯颜忤旨,返政扶危。是人杂事,狄能有之。

终替武氏,克复唐基。功之莫大,人无以师。

总之,诗史互证,有唐一代,人们极为崇敬狄仁杰,认为他对于唐朝天下,简直有“莫大”的再造之功。而宋元明清士人如何看待狄仁杰,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那么,元芳,狄仁杰这人你怎么看?

图片均来自电视剧《神探狄仁杰》

编辑

刘泳林

责编

飞宇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