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一组五言古风诗,记录民国版《贵州通志》两位总编息烽之旅(一)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612231800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1931年8月,应息烽县长桂诗成邀请,两位安顺人任可澄、杨恩元从贵阳出发,赴息烽展开“观山之旅”。任可澄是民国版《贵州通志》的总纂,杨恩元算其助手,是副纂。任故去前一年,杨继任为总纂。桂诗成是任可澄担任省长时提拔任命的公署教育科长,相当于今天的省教育厅长,算其老部下。上世纪二十年代起,贵州时政不稳,因此《贵州通志》的修篡工作断断续续,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两位赋闲的总编也算有些轻松闲暇的时光到息烽展开这段“观山之旅”。随行还有民国《息烽县志》主纂王佐、顾枞等人。杨恩元则以《西望山纪游》一组五言古风诗的形式,将整个旅程记录下来,让我们今天得以一窥。

七月初七,即8月20日,农历七夕的好日子。两位总编在题为《七月初七日,由贵阳至息烽》的诗中,记录下了当时的愉快心情:“平生爱丘壑,神往西山岨”。“飞轮载北征,入境快先睹”,坐上轿车,他们一路向北,入境息烽。杨恩元在诗中比喻县长桂诗成“贤宰莅息烽,西山欣得主”,这当然有吹捧之嫌。不过话说回来,出生贵阳书香门第的桂诗成,不仅精深艺文,是贵州文化界的隽秀才子,而且曾任省议会选举处长、黔军司令部秘书长、独山县长等职,在军政界也颇有履历。1930年10月,到任息烽县长,勤于理政之余,乐于文化,县境秩序井然,倒也是公认的好官。

“凌晨发息烽,逶迤入山路”,次日清晨,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一行十人开始息烽观山徒步之旅。正如《七月初八日,由息烽至底寨》诗中所述,众人的第一站便是底寨。底寨位于城西十二里,即今西山镇柏香山村,历史悠久,民间有“上有乌当洛湾,下有底寨阳朗”之说。寨中有风光秀丽的大田坝,底寨河穿坝蜿蜒而过。因此杨恩元诗中云:“凭栏试一观,平田若棋布”。诗中“杰阁耸层霄,斜倚石桥度”中的石桥,即黎家桥。位于桥头的“杰阁”,同样大有来头,为民国时期靠盐业起家的实业大亨华之鸿修建的文昌阁。华家在文昌阁创立的两等小学堂,是贵州历史较早的学堂之一,说起来也算息烽一中的前身。华家作为贵阳三大巨商之首,和底寨渊源颇深。据说华之鸿从四川贩盐经过底寨,在此购置良田千亩,修建华家公馆、盐队行馆等。华之鸿妻,即底寨寇姓大户之女寇佩荪。华母萧氏与华四夫人,均埋葬柏香山北,因此诗中有云:“遥对五凤岭,葱茏华氏墓”。有趣的是,诗中记载“主人未同游,邀留倩亲故”,意思是此次息烽之旅,并非官商“联谊”,华家也未派员随行。一行人到底寨,似乎也未见到华府人士。按今天的话,底寨只是华家的“产业基地”,家人并不住在这里,盛情招待大家的是华家故旧。细细一品,假如任可澄不是原省长,而是现任省长,华家会派人同游吗?

底寨田坝

午饭后,众人道谢辞别,向西北方向的小鹿窝继续进发。《由底寨至小鹿窝》记载,“惊风挟雨来,顷刻迷人眼”,贵州的秋雨说来便来。即便“衣湿受若澣(同浣)”,但似乎并未影响大家兴致。“云过露青天,趁途及未晚,直上火星山”,火星山即今天的火金山,登越之,小鹿窝已不远矣。沿着溪水继续屈曲而行,“溪转石桥横,桥上浓荫满,幽境沁心脾,如服清凉散”。横桥落有“县官亲署款”。杨恩元自注,“桂君百铸(桂诗成字)前曾命此桥为仙女桥”。不过,杨恩元似乎对桂县长“仙女”的立意并不太满意,其诗云“微步试凌波,印出弓痕浅”,将其意境升华为“仙女的鞋子”。因此今天此景也称“弓痕凌波仙履桥”。小鹿窝一带溪流纵横交织,据说还有温泉,以出产进贡朝廷的“贡米”著称。众人饥肠辘辘,“急趋小鹿窝,炊烟已夕捲”。

从小鹿窝拍摄之西望山

“投宿西望麓,诸峰森列前,一一指其处,近在咫尺间。”《七月初九日,由小鹿窝至凤池寺》一诗中的前四句,是指众人前一晚投宿西望山东麓的小鹿窝,向西仰视,诸峰阵列,景点名胜就在眼前。登山的道路并不好走,“悬绝无通路,需行对岸边,惊湍隔溪水,一路望巑岏(cuán wán,意山高峻峭)”。好在“既越雷打石,逐步渐跻攀”之后,沿途的美景便不断涌现。山腰雨花谷,两侧山峦成荫,谷中一溪,长年不息。谷口岩壁,溪水分散流泻,状如珠雨,诗云“莽莽苍翠高,中有瀑布悬”。途中怪石嶙峋,仙霭缭绕间,宛如烟墨色的芙蓉花盛开,诗云“横列芙蓉嶂,怪石相钩连”。又见天然狮峰,惟妙惟肖,诗云“伏狮最奇绝,毵毵头尾全”。

雨花瀑

众人一路攀登前行,终达山顶凤凰岨。西望山海拔均在1200米以上,凤凰岨海拔1595米,因此杨恩元站在山头远望,“回顾所来径,碧远细于弦”,群山碧绿青葱,登山道路则好似纤细之琴弦。“古寺在山凹”,今日之目的地凤池寺就在眼前的山间凹地。寺内翠竹茂盛挺拔,“修竹千万竿”是杨恩元对凤池寺的第一观感。

西望山石刻

“近岁伏莽多,无人窥洞天,坐使瑰奇景,不列名胜篇。及今车马至,惊起猿鹤鸣,山灵倘有知,一笑应欣然。”此行的目的,桂诗成本意就是想请这些文化界名流大咖为藏于闺中的西望山景观把关,推广宣传。事后证明,这个目的确实达到了。诗中描绘的景色,大多被县长桂诗成采用,镌刻成永久性摩崖,如“夫容障”“伏狮”“鹿溪”“松谷”“雨花瀑”等。后又发展成朗朗上口的“鹿呜溪畔雷打石”“怪石钩连芙蓉嶂”“妙法华严训伏狮”“曲水接天出鹿溪”等西望山二十四景,并延续到今天。

第四天的五言诗,题为《七月初十日,住凤池寺》。“山顶凤凰池,得名自何代,嵩师有具眼,结庐傍池界。”明末清初佛学大师语嵩结庐于此,辟庙建寺,参禅悟道,开坛弘法,以山水陶冶佛学,使西望山声名远扬。“隔簧闻水声,上塔遗基在”,杨恩元注释,距凤池寺半里曰上塔寺。内有池水流出,曰凤凰涧。上塔寺虽毁,但语嵩碑塔屹立尚存。石塔即语嵩骨灰存葬之处,当年语嵩四海云游,坐逝浙江天童寺,其弟子嵩目等悲不自胜,将其灵骨背回,归葬西望山。因此诗人云“师蜕在天童,爁骨终归载”。塔侧竖立“望松碑”,由语嵩生前好友、出家修文潮水寺的钱邦芑(僧号大错)题“语嵩和尚塔铭”,明朝另一遗老方密之(僧号大智)作序。此碑至今尚存,因此杨恩元诗中发出“大错著碑铭,历劫幸未坏”的感叹。此外,关于这块“望松碑”,杨恩元诗中还有“县宰两次来,寻得真一块”的记录。据说桂诗成任息烽县长期间,三上西望山。按照诗中记载,此次应为第二次。核实史料,两个月之后,即同年10月,桂诗成曾经邀请贵阳著名学者王延直同游西望山。据此判断,桂诗成三上西望山,所言不虚。

“望松碑”

诗中还描绘了凤池寺外的天门景观,云:“惊睹天门口,高逾十丈外,对峙宛如门,堪与伊阙配”。作为西望山险峻雄奇的东大门,天门由对称排列的擎天巨石组成,浑然天成。巨石之上,古木盘旋,古藤倒挂,远看犹如一道通往天阙之门。杨恩元站在天门之上,“层阜渐下倾,宛见鹿窝寨”,西望山东麓的山光水色一览无余。

西望山云海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飞宇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