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守”艺人——张发喜:制空心面 做实心人

1604658780
积分商场

贵州绥阳人的早餐,常常是从一碗粉面开始的,说起面,让绥阳人引以为豪的莫过于久负盛名的“银丝空心面”。如今,“空心面”这项传统手工技艺,经过张发喜的传承与发展,已由传统美食变身为致富法宝。

遵义绥阳空心面条因面条中空而得名。相传唐朝末年,在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城附近便有人制作空心面,后于宋代入市,清朝入贡,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绥阳县雅泉村,张氏家族世代坚持着空心面的手工制作。

今年65岁的张发喜,是绥阳空心面张氏家族的技艺传承人。在他看来,老祖宗数百年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空心面的制作工艺,而是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

绥阳空心面从和面、揉面、搓面,到盘面、抻面、晾面等,共有72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丝毫不能马虎。经过反复拉伸,原本粗笨的面团在师傅的巧手下,变得越来越纤细、强韧。发酵后,面条中间最终形成了直径不到1毫米的神奇空心。因其用料考究、工艺复杂、纤细味美、久煮不烂等特点,颇受食客的好评。2015年,空心面被列入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传承人,张发喜十三四岁就跟着父亲学做空心面,一做就是一辈子。在他眼里,空心面经久不衰的真正“秘方”是坚守品质。从用料选材、原料加工到72道制作工序,每个步骤、环节必须细心把控、精益求精。面虽空心,但张氏族人却始终用初心守护着这一门传统技艺。

秉着将空心面发扬光大的想法,张发喜自立门户,独立创办空心面加工企业,带动乡亲“抱团发展”。也是这段时期,空心面制作开始作为一种致富技能,很多在家做面的乡亲月入达5000多元。

2017年,绥阳空心面团体标准通过专家评审,使得空心面技艺既保留了手工制作模式,又可实现规模化生产,将对传统的固守与坚持,培育成现代化的特色产业。

编辑

周雅婷 徐晨晰

责编

杨楠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