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贵州的第一大河,乌江上常年行驶着130多艘货船,有近500名船员。这些船员不是70后、60后大叔,就是90后甚至00后小鲜肉。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年龄差?当70后遇到00后,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记者寻着发动机轰鸣的伴奏声,走进了乌江掌舵人们抬头望山,低头看水,乘风破浪的生活。
在乌江遵义至重庆段航电648船上,记者见到了贵州沿河乌江轮船有限公司航电648船船长田永玉和徒弟田子杨。此次他们从遵义港余庆港区沙湾码头拉载500吨玄武岩到重庆市彭水县。
两位田师傅面色凝重,双眼死死盯着前方,双手紧握着船舶舵和操纵杆。船长田永玉不时向徒弟田子杨发出指令“稳稳稳、过去了、往我这边走” 他告诉记者:“这段是自然河道,跟前就是‘鬼搓路’,很复杂的,暗礁很多,弯曲很大,操作困难”。这意味着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船体破损、断裂。师徒二人齐心协力,终于有惊无险顺利通过了这一段。
尽管一块儿开船还不到9个月,但小田师傅和老田师傅已经配合得相当默契了。田永玉说“他做不好的时候经常遭我吼。”而田子杨对此却表示理解。
老田之所以对这个徒弟这么严,是因为,他们不仅是师徒,也是父子。
乌江是长江八大支流之一,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乌江是贵州最便捷、最经济的交通方式,被誉为黄金水道。田永玉回想起那个年代,不禁告诉记者:“那阵很辉煌,想进(这个)单位真的难,太难了。我们可以拿40、50元一个月,岸上别的工种只能拿30元。那会儿(只要是我们公司的)是很好找女朋友的。”
然而20世纪初,因梯级水电站修建,黄金水道乌江断航。绝大部分船员或改行,或去长江等流域开船。2021年,通过在建水电枢纽通航设施、翻坝运输系统工程建设等,乌江再次实现北入长江。在外漂泊的船员纷纷回到乌江,田永玉就是其中之一。
但断航20年,乌江航运青黄不接。老船长们均已年过半百,乌江航运的接力棒交给谁?对此,老田不顾全家的反对,执意将儿子带上了乌江。为了能够亲自教儿子,只有初中文化且马上花甲之年的他报考了船长证。老田说,自己生在乌江,吃乌江水长大,对它很有感情。因此,老田希望儿子也能够多为乌江服务。
即使一开始并不情愿,但看到父亲的较真儿,田子杨还是踏踏实实地开始了船员生活,仅用了4个月就通过了船舶二类驾驶员考试。
儿子的陪伴让田永玉倍感幸福。他告诉记者,自己和儿子既是父子,也是师徒,又是战友。这样的缘分,妙不可言。
20年斗转星移,这对父子见证了在乌江上航行,硬件软件发生的巨大变化。田永玉说,以前开船全靠眼睛和航行经验,现在有了很多助航辅助设备,雷达、AIS,测深仪、卫星导航仪(GPS),保障了船舶安全航行。以前过闸,要先打电话预约,很不方便。现在可根据行程计划,提前通过手机APP填写过闸申报计划,比以前方便多了。
25岁的吴俊是和田子杨一起考进乌江轮船公司的,现在,他是航电648船员龚贵洪的徒弟。四个人,两对师徒一起驾驶航电648。老船长驾驭新货船得心应手,但老师傅搭配新徒弟可不是那么顺利丝滑。年龄的差距、思想观念的代沟,难免会产生一些新老之间的小插曲。
虽然如此,但年轻人对这些航运前辈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尊重。父与子的年龄差,也让他们收获了父与子一般的感情。
航电648经过田永玉的家沿河县。夜间靠岸休息,田永玉和儿子田子杨刚好回家看看。田永玉的妻子杨亚玲早已备好了饭菜,一家人终于吃上了新年的第一顿团圆饭,彼此沿着乌江流淌的牵挂,在此刻终于到港驻扎。
对杨亚玲来说,全家人身体健康是她最大的新年愿望。作为妻子,她担心丈夫在船上受冻,为其备上了新羽绒服,穿着妻子准备的新年礼物,老田笑得合不拢嘴;作为母亲,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有更多进步,船上的两个年轻孩子能早日安家。
在家里睡了一晚,第二天天一亮,田家父子拿着新衣和零食又要踏上行程。回到船上,乌江掌舵人们又开始扬帆起航。
思南台 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