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国西南腹地的历史文化名城——贵州省遵义市,红色韵味十足。1935年,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那幢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中,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的遵义会议,中国革命在这里转折。为了铭记历史,纪念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会址于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虽处老城闹市,遵义会议会址依然独得清幽。为了维护遵义会议会址及周边地区的消防安全,1970年,遵义市消防支队会址消防中队(现会址消防救援站)成立。
遵义市红花岗区会址消防救援站现有指战员18人,不仅肩负着保护红色革命旧址群消防安全的历史重任,还承担着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40平方公里辖区的灭火救灾、抢险救援、消防宣传、扶贫帮困等任务。建站51年来,救援站始终秉承“忠诚、传承、无畏、奋进”的队训,一代代指战员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红军传人”为己任,书写了遵义会议会址及周边建筑群半个世纪的“无火”传奇,为保卫红色革命圣地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会址救援站先后荣记集体三等功4次,1名烈士被追记一等功,6人荣立二等功,60余人荣立三等功。2001年被公安部评为“人民满意公安基层单位”;2007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评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2016年、2017年先后被公安部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2017年被团中央命名、人力资源部命名为“全国青年文明号”;2018年、2020年先后两次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2018年及2020年先后两次被部局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9年被部局评为“改革教育整训先进中队”;2020年11月9日,被应急管理部表彰为“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
一、红色文化融入基因铸就忠诚
救援站始终坚持“党建带队建、队建促工作”抓建理念,以“红色忠诚”为底色,以“传承红色基因、激发战斗热情”为主线,党建引领成效显著。
坚持标准,筑“过硬党建”堡垒。会址救援站党支部按照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求,严肃组织生活,扎实开展“三会一课”,贯彻民主集中、落实党务公开、深入谈心谈话;持续开展“理想信念真树立、制度规定真落实、模范作用真发挥”党员“三真”活动,通过“党员示范岗”,亮明党员身份,推动党员身份进岗位、进战位、进战场,切实做到“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汇聚合力,强“红色党建”品牌。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会址救援站党支部推进“吃顿红军饭忆初心,祭扫邓萍墓话使命,攀登红军山颂诗词,参观旧址群讲传统”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党员指战员来到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把组织生活开进‘红色圣地’,形成‘会址民主生活会’‘红色主题党日’等充满红色氛围的组织生活制度,使忠诚队魂得到不断凝聚;救援站邀请老红军王道金、李光上党课70余次;与8家地方单位在会址共建党性教育基地等,打造“红色引擎”党建新品牌。
率先突破,创“有声党建”载体。会址消防救援站统一规范设置了集实体书阅读、“扫码即听”于一体的党建知识有声墙,并分类设立“普通群众、入党积极分子、党员”推荐图书,将各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规定学习内容一并纳入。同时,通过将基层党建知识装进一个个“二维码”,支部党员学习方式更加便捷,学习内容深入拓展。在各类消防安保等任务间隙,消防员可随时利用碎片化时间打开APP进行学习补课,实现了从以往“定时学”“集中学”,向“便捷学”“自主学”转化。
二、攻坚克难勇挑重担守护平安
会址救援站全体指战员始终坚持“学习训练走在前、狠抓落实干在前、危急时刻冲在前、执行规定严在前”,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急难险重任务。
岗位练兵中强化骨干示范。救援站成立训练骨干示范队,克服场地狭小、基础薄弱的困境,把练兵阵地转移到了红军山等“修行道场”,扎实开展练兵备战,敢打必争、创新争优,靠着超越平凡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作风,在各类比武考核中始终名列前茅。先后获上级表彰为“练兵先进单位”21次、76名个人因业务素质优秀立功受奖、获2019年部局冬训考核全国第二名。
急难任务中强化突击冲锋。51年来累计接警出动16000余次,抢救被困人员350余人,挽救财产3亿余元。先后处置1993年“8·9”田沟煤矿一号井火灾、1998年“2·12”红军山森林火灾、2015年“6·14”松桃路楼房坍塌、2020年“7·7”习水山体滑坡等重大险情,涌现出黄大强、黄定明、林虎蓝、雷宝等先进标杆。在一次次和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的应急救援中,会址消防救援站的指战员们并肩作战,击溃肆虐的灾难,扑灭狂舞的火舌,他们用自己的身躯为会址和人民群众撑起了一把“防护伞”。
职能转型中强化创新能力。救援站成立老旧小区专业处置队,对辖区老旧小区建筑数量、基本情况进行排查,每季度研究掌握老旧小区建筑的建筑结构及灾害事故特点及处置对策。救援站坚决贯彻“练为战、不为看”的指导思想,坚持战斗力标准,从实战出发,先后针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等开展模拟火灾想定作业和无预案实战演练,建队来共开展大型实战演练85次,常规性演练3200余次,六熟悉15300余次。
三、热血为民柔情关怀践行初心
会址救援站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的褒奖做为最高的荣誉,传承竭诚奉献的为民情怀,润物无声将温暖传递至每一个角落。
做好红色景区的“守夜人”。51年来,救援站共为会址制定预案36次,从最初的笔写手绘图纸到现在的全景电子预案,生动的诉说着会址主楼和陈列馆的变迁。针对红军街、捞沙巷等不通车的巷道,救援站组织“流动宣传团”深入居民家中讲授防火常识,查改隐患56000余处。救援站成立“红旗巡逻队”,51年累计巡逻超过4亿步40万里,相当于重走了十六次红军长征路。对老城街道办93个消防栓、28个老旧小区进行定期巡查;出色完成了1000余次重大活动消防安全安保任务。
做好服务群众的“贴心人”。救援站充分利用“巡逻、宣传、培训、服务”四位一体的便民服务站提供为民服务。半个世纪始终如一设置在会址主楼前的便民服务站,累计为游客提供饮用水9000余桶,帮助受伤群众1300余人,为游客直接提供指路向导、寻人寻物各项服务等30万人次;成立“抗旱长征突击组”,为困难群众送上“红水桶”1200余桶;近十年为百姓换灯泡、修电表、取钥匙、送药品等“琐事”12620余次。
做好扶危济困的“实心人”。成立“会址消防微基金”,8年向学校捐款70000余元,捐物1516件,资助贫困生263人。曾就读于遵义市第一中学就读的刘金山、毕祖锐同学就是因为家中困难,无力支付他们上学的费用,面临辍学,救援站了解到实际情况后,向两位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利用“会址微基金”帮助他们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业,目前两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救援站挂帮巷口镇杨学军贫困户,帮助种植辣椒11亩,产生经济效益3万元,同时指导巷口镇义务消防队开展演练10次,无偿配备4万余元装备。
做好抗疫战斗的“护航人”。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救援站根据涉疫的特殊情况,制定疫情期间灭火应急救援预案12个。对辖区1家医用口罩生产厂、2家消毒液生产厂,开展六熟悉、消防安全演练,组织员工进行了火灾事故应急逃生、初起火灾扑救等知识培训。救援站抽调10名指战员组成防疫消毒处置机动队,全面投入战“疫”前线,开展消杀工作。防疫期间,出动指战员2319 人(次)、车辆579辆(次),先后对32个重点单位、公共区域的涉疫消毒工作,消毒面积达18420平方米,并且先后8次深入离汉返遵人员隔离红区开展直接消杀工作。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站在喜迎建党一百周年的新起点上展望未来,会址消防救援站定将牢记职责使命,锐意进取、甘于奉献,只争朝夕、宵衣旰食,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