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大国小鲜@基层之治】贵州威宁: 赶着羊群谋发展 牵着“金牛”促振兴

新华社、威宁县融媒体中心
1622710260
积分商场

近年来,贵州省威宁自治县麻乍镇“畜”势待发,充分发挥“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全力以赴在牛羊产业上做文章,千方百计赶着羊群谋发展 ,牵着“金牛”促振兴。

吹着夏天的风,行走在麻乍镇戛利社区,到处弥漫着初夏的芬芳,在村民马敏艳家屋后的青草地上,阵阵“咩咩咩”的羊叫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一大早,马敏艳就抱着孙子,喜上眉梢的嘘着口哨,放着膘肥体壮的特色优质山羊,看着羊儿悠闲地啃着青草,面对镜头她喜滋滋地说起了发展牛羊产业促增收的故事。马敏艳说:“前两年喂了十来只,现在价格好一点,喂了30多只,一年要卖10多只,收入3万多元;还喂了5头牛,一年产3头小牛也要卖3万元左右。魔芋种了三亩,一亩要卖1万元左右。”

这些年,尝到养殖增收甜头的马敏艳一家不满足于现状,作为村里的养殖大户,继续发展牛羊产业成了他们家的“首选”和“必选”。马敏艳说:“我们农村人喂牛羊还是有收入的,我家还要多喂点牛和羊,争取羊喂到四五十只这样子。”“喂牛羊,促发展”,每每说起牛羊产业,社区的村民们总是津津乐道。

就连带着大伙成立合作社养牛的社区副主任马贤早也自信满满地说:“有牛羊就有保障”。

马贤早说:“我们合作社每年牛的存栏量在50多头,出栏量在20多头,收入在30万元左右。”马贤早介绍,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养殖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不仅合作社有创收,老百姓也赚到了钱。69岁的李才红和55岁的马理现就是长期在合作社参与养殖的工人,他们不仅就近就业拿工资,还把在合作社学到的管理技术带回家,学以致用,发展养殖,创收增收。

李才红说:“我60多了,跟他们在合作社喂牛,工资一天100块钱,一年有3万多元。在这里已经做七八年了,离家近也轻松。”

合作社的成立不仅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如今,牛羊产业已发展到了社区广大群众的家门口。戛利社区总户数937户3570人,其中养羊户数有20多户,养牛5头以上的也有20多户。牛羊产业效益好,广大群众都喜欢。戛利社区如此,与之相邻的启戛村也是这样,该村去年成立的麻乍润平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为引领,实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按下了“快进键”。

威宁县麻乍润平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润平说:“我们合作社是去年年初成立的,现在有牛70头左右,每年要卖30多头小牛,收入在50万元左右。”据了解,该合作社除了养牛,还养羊110只,辐射带动13户建档立卡户。除此以外,目前村里还建有威宁县麻乍镇关银种养殖和威宁县麻乍镇益民养殖两个专业合作社,共养牛近50头,养羊10余只,辐射带动10余户农户。在三个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全村的650户养殖户共养牛2600头,养羊达1250只。在麻乍镇,除戛利社区和启戛村,全镇其他15个村(社区)也迅速走上了牛羊产业发展路。如今,在麻乍镇,牛羊养殖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之一,为乡村振兴添了动力、强了根基。

麻乍镇副镇长赵英选介绍,截至目前,麻乍镇有养殖户6000余户,其中规模化养殖45家;全镇牛存栏16000余头,出栏5290余头,产值在7200多万元;羊存栏26500余只,出栏15200余只,产值在2700多万元;猪存栏23300余头,出栏21100余头,产值在9300多万元,三类养殖共计产值两亿多元。“麻乍镇继续争取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领作用,到2023年,力争户均养牛2至3头、养羊3至5只、养猪3头以上,切实为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赵英选说。

编辑

钟若文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