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贵州茶园,你往往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有些茶园的茶树“高矮胖瘦”都差不多,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而有些茶园里的茶树五花八门。
永兴万亩茶海的湄潭苔茶——一眼望去色彩斑澜
采摘于相邻两颗群体种茶树的茶叶大小差异明显
其实,这就是我们两类茶:良种茶和土茶。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这两类茶是因繁育方式不同而导致的。良种茶属无性系繁殖的品种,通过扦插、嫁接、压条、分株及组织培养等方式培育;土茶属有性系繁殖的品种,也叫群体种,通过埋放种子的形式培育。
无性扦插繁育的良种茶苗
土茶茶树之间的个体差异明显,发芽期与长势参差不齐,产量相对较低,叶面大小差异较大,内含物成分比例也有较大差异。因此用土茶制作的干茶往往外形不好看,但香气较高,口感丰富且富有层次。
罗甸上隆茶果场有性群体种丰富的果实
而良种茶与之相反,同一品种茶树的后代性状高度一致,长势和持嫩性一致,非常便于茶农采摘,制作的干茶外形整齐划一,品种香及口感特征较易辨别。由于风味特征较为单一,商品茶一般会将多种良种茶制作的干茶进行拼配,形成优势互补。而土茶则是经过先天“拼配”的。
四球古茶树
贵州是茶树原产地,一直到解放前后都是采用群体种茶种播种的方式培育茶树,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逐渐开始推广无性系良种茶。目前,我省的绝大多数茶园都是无性系良种茶园,这些良种茶都有特定的名称,比如黔湄601,福鼎大白,金观音,白叶一号等。除此之外的茶树,我们一般统称土茶。其实,土茶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除了有性繁殖以外,应该还有土生土长之意,比如普安的古茶树、湄潭苔茶、石阡苔茶等都属于土茶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