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年”就又长一“岁”啦!咦,这么说好像没有“载”啥事啊,但我们都知道“三年五载”的说法,还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年”“岁”“载”看起来都一样啊,但真的是一样的吗?有木有傻傻分不清?今天就来个一“文”打尽吧。
一、释“载”
《说文解字》里的“载”(小篆)字
“载”是最古老的说法。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对“载”的解释,据《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其中的“唐虞”是指“唐尧”与“虞舜”,是指尧、舜的时代。这样的解释显然是追述性的,是说远在夏朝之前的尧、舜时代,人们以“载”为最盛大的“祀”。其实《尔雅•释天》中的“商曰‘祀’”,就透露出这样的信息:“载”“岁”“年”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庄严祭祀活动。《乐府诗集·北齐南郊乐歌·昭夏乐》诗曰:“饰牲举兽,载歌且舞,既舍伊腯,致精灵府。”后世“载歌载舞”的说法可能与纪年无关,但这里的“载歌且舞”就是用于祭祀的。尧舜之后,或许人们以此种特殊的祭祀为计时单位,逐渐才形成周期性的月、年的概念(或类似概念)。宋邢昺疏解“载”说:“始也。取物终更始。”农业时代,其所谓“更始”,自当是农作物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于是,这样的“载”的概念,跟后世的“岁”“年”是一致的。
“载”在尧、舜时代还真有文献记载的证据。《尚书•尧典》有“朕在位七十载。”《尚书•舜典》曰:“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不过,后者中的“载”,一般理解为“值得记载下来的光荣业绩”。
二、说“岁”
这是著名的《毛公鼎铭文》中的“岁”字
“岁”的繁体字是“歲”。《说文解字注》记载说:“歲星,一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十二歲而周天。从步。行於天有常。故从步。戌聲。”“岁”字的本意是“岁星”,而“岁星”就是民间所说的“太岁”,也就是我们太阳系行星之一的“木星”。
“岁”字用作时间概念是“取岁星行一次”,也就是一年。《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再有,大家熟悉的诗句,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等等。所用的“岁”字都是“年”的意思。
三、论“年”
这是“年”的甲骨文形象
“年”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表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说文解字》对“年”的解释就是:“谷熟也”,可见其本意就是:“年成,谷物成熟。”因此,《谷梁传•桓公三年》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尤其是《诗经·周颂·丰年》一诗,“年”的这一含义在诗句中得到快乐张扬,其诗曰:
丰年多黍多稌,
亦有高廪,
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
烝畀祖妣。
以洽百礼,
降福孔皆。
诗歌的大意是说,丰收年景,谷物充盈,高大粮仓满满。亿万的稻粮酿成美酒,敬献给祖先。祭祀的礼仪十分虔敬有序,得到了祖先的庇佑。对于这首诗,《毛诗序》认为:“《丰年》,秋冬报也。”这里的“报”是什么意思呢?据郑玄的笺释,就是“尝”和“烝”的祭祀,是报神求福的意思。因此,这首《丰年》,应当就是周人遇上好年景时举行盛大庆祝、感恩祖先赐福而进行庄严祭祀的颂歌。而且,“丰年”也是个美好的固定意象,如《诗经·小雅·无羊》“实维丰年”,《诗经·商颂·烈祖》“丰年穰穰”,《诗经•周颂·桓》“绥万邦,屡丰年”。再如,陆游《游山西村》有“丰年留客足鸡豚”的诗句,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生动描绘。
《列子•汤问》记有“年且九十”;《孟子•滕文公上》说“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诗经•豳风•东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这些例句里,年的意思才是“一年”。
其实,“载”“岁”“年”尽管可能起始的指向意义是不同的,但三者都被我们用来表示“一年”的意思了,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意义上的相通,可能是基于它们都与“祭祀”相关。
所以说,我们最常用的,“过了一年,长了一岁”,其中对于“年”“岁”的理解与运用,是千百年来知识、文化、文明的凝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