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记忆贵州》|《川盐入黔》之《盐路崎岖》

动静原创唐亚平工作室
1583910240
积分商场

《川盐入黔》第三集《盐路崎岖》

3月14日(周六)20点42分     贵州6频道


“太阳出来黄又黄,背起盐巴上贵阳;

黄平瓮安都走过,二两盐巴歇栈房。”

——当年背盐人唱的背盐歌

——叶婆婆说当年大年初一都要背盐,不背没有饭吃。

——马桑坪陈爷爷说当年背一次盐巴一块二角钱。


“盐巴老二半碗米,半夜三更就嘈起;

背子上背就起身,七嚊八喘拢茅村。”

——当年背盐人唱的背盐歌

靠出苦力背盐巴换取生活费的,便叫“盐巴老二”。历史上川盐入黔时,在贵州的大山里随处可见背盐的人,白天晚上都在背。

——历史上人们背着川盐翻山越岭

贵州运盐的古驿道蜿蜒在陡峭山间岩石上,当年盗匪太多,运盐人要联合起来,十个一帮才敢上路。

——奢香夫人时期修建的运盐古道

川盐入黔靠的是船拉水载,人背马驮。可以说,当年贵州这片土地上,路路皆盐道。在漫长的盐运史中,难以想象,有多少运盐人在这些崎岖坎坷的山路上艰难跋涉。


——影视资料中再现当年人背马驮的场景

川盐从永、仁、綦、涪四个口岸进入贵州。永岸由四川省纳溪县城入口,沿永宁河上运致叙永县城起岸,然后分两路运往贵州省的毕节和大方等县。

——永岸盐水陆运输线路图

仁岸从四川省合江县城入口,经赤水河直抵茅台,再循陆路运至鸭溪、金沙、贵阳和安顺等地。

——仁岸川盐水陆运输线路图

綦岸自四川省江津县所属之江口起运,溯綦江上运至贵州省桐梓县属的松坎起岸,再陆运到遵义,正安等县的部分地区。

——綦岸川盐水陆运输线路图

涪岸起自四川省之涪陵县城,循乌江上运至贵州省的沿河和思南等县,再陆运至其邻近地区。

——涪岸川盐水陆运输线路图

 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永、仁、綦、涪四个口岸及其盐运辐射的区域,发育了许多城市,生长了众多的城镇集市和交通节点,以致成为长江中上游范围地域内经济较为发达,人口相对密集,社会互动频繁,文化交往繁盛的地区。这一切不能不说与川盐入黔四口岸的开通有着密切的联系。

——永、仁、綦、涪四个口岸及其盐运辐射的区域

在水陆并举的古盐道上,翻山越岭的运输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过急流险滩的工作更是一番要用血汗和生命去拼搏的劳动。

“石梅吼响闹喧天,雷钵三滩在眼前;

鸡心滩上打筋斗,葫芦垴滩看本钱;

鸭岭三滩三仡佬,船老二把王爷叫;

闯过大丙和小丙,恭喜主人赚对本;

敬请太公不要夸,还有白梭鱼景花。”

这段船工号子充分说明了从元厚石梅滩到复兴白梭滩的河段滩多险恶,水流湍急,翻船或是船工落水葬身鱼腹是常有的事,行船过了复兴场,才可以平安地驶入川江。行至大小丙滩、鸭岭三滩、葫市滩和石梅寺滩等险滩时,必须卸下部分食盐,由纤夫搬运过滩,待船拉过滩后,再将食盐装上船继续上行。 

——影视资料中再现当年运盐木船过急滩的场景

川盐入黔古道,兴起于元代,崛起在明代,而兴盛于清代。这是一条可与茶马古道以及南方丝绸之路媲美的重要贸易通道。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川盐入黔古道沿线及周边地域因盐运而留下了厚重而多样的文化遗产,并由此带来了古道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也成为中国西南版图上一条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文化线路。

——历史资料中的拉纤人

如今,寂寞的江滩和荒没的山道,犹如一条巨龙,穿越在历史的时空里。或许它们更像是一幅跨越时空的无言长卷,默默地讲述着千百年来盐运古道上那无数悲欢离合的沧桑故事。

——现今川盐入黔古道的样貌


周六20点51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栏目《记忆贵州》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贵州6频道)播出,敬请收看!

编辑

居天奕 苏丹

责编

冯祺

编审

唐亚平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