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最近,黔西南州博物馆工作人员赴安龙县,“富矿精开”,挖掘明十八先生的历史遗迹和遗存,无意发现一块殘碑,宽74.5厘米,残高49厘米,为张之洞撰《吊十八先生墓文》。值得注意的是,按《兴义府志》记载,张之洞撰写的是《吊十八先生文》,两者有一字之差。这块残碑的重要性,印证了道光二十九年(1849)张锳不仅在安龙城内兴义府试院东北侧,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明十八先生祠,同时还对城外天榜山南麓脚马场的明十八先生墓,也进行了修缮。道光三十年(1850),张之洞时年十三岁,受父张锳命,撰《吊十八先生墓文》,刻石列于墓左。
张之洞《吊十八先生墓文》殘碑
张之洞《吊十八先生墓文》殘碑拓片
张之洞《吊十八先生墓文》分五段,根据字数和殘碑分析,至少需要四通碑才能镌刻全文,这块殘碑为第一通。殘碑文字与《兴义府志》记载的《吊十八先生文》,除个别字外,基本相同。
张之洞《吊十八先生文》
第一段:“呜呼。彻晓含芒。天星所以高节士,见危授命。人世所以重尸臣。乃有枉矢西流。赤鸟夹日。当十八公忠节既尽,而三百年明祚遂终。寰宇为之抚膺,奕世闻而下泪。岂非犀轩、直盖,先争钟鼎之先,马革残屍,位埒云台之上哉。”高风亮节的十八先生,危急时刻,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像“枉矢(流星)西流”。十八先生之死,是明朝的“赤鸟夹日”,不祥之兆,宣告王朝和帝位的终结。天下人为十八先生的事迹抚胸悲愤,后人听闻潸然泪下。十八先生理当享用犀皮装饰的马车和长柄伞盖这种贵族的随葬品,马革裹尸,使用钟鼎国器,厚葬高台。
第二段:“夫先生身居耎(ruǎn)国,志奉孱王。火德方衰,黄龙已死。扈播迁于两粤,随驻跸于安龙。马吉翔请禅受之图,孙逆(可望)毁阁卿之印。豺狼并起于毂下,烽烟更莽若云来。用切主忧,实维臣辱。抱九天九地之智,莫可施为。听一甄两甄之鸣,处此实逼。谗焰掣擎天之手,妖云遮捧日之心。画策空良,行人不返。沈(沉)机旁泄,恶竖构氛。奄弁则狼狈为奸,械大臣而侮王后。部郎皆狐媚自保,助逆贼以逞枭锋。八字锄忠,一人莫赦,呜呼痛哉。白草青燐,谁能辨蒋候之骨。廞旌冷翣,不闻归穆伯之丧。共矢忠心,同为怨魄,白虬日冷,碧葬风残,可胜言哉。”十八先生所处的时代,明王朝运势已衰,君主懦弱。永历帝从两广迁移安龙后,奸臣马吉翔谄附孙可望,掌内外机务,谋逼永历帝禅位。十八先生“用切主忧,实维臣辱”,君主的忧患,是臣子的耻辱,但就算抱“九天九地”的高深智慧,也“莫可施为”,于事无补。听从“一甄两甄”少数良臣的建议,也是情势所迫。总之“画策空良,行人不返”,即没有好的办法,也没有好的结果。武将狼狈为奸,抓捕忠臣,侮辱皇后。文臣妖言惑众,谄媚自保。皇都安龙弥漫“恶竖构氛”,黑云压城城欲摧。孙可望“毁阁卿之印”,大开杀戒,“八字锄忠,一人莫赦”,除掉国家忠良,可恨堪哀。十八先生身首异处,枯草鬼火,魂幡凄厉,但忠诚正气,亘古常存,故不需“辨蒋侯之骨,归穆伯之丧”,即不必找出尸骸重新埋葬,也不需运送尸骸运,回归故里,所谓“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第三段:“假使外援来自高州,内患消于富水,断阿荦(luò)山之臂,扫洩(曳)落河之锋,则露布欢呼。送头颅于千里,风声荡骇,化蟲沙之一军,岂能恢復两京,仍归故鼎。不过策勋覆阙,磨(摩)崖一碑已耳,又安得气肃三灵,而哀腾七萃也哉。嗟呼。铜驼星散,谁谈明帝之诸陵。宰树霜清,共识忠诚之古墓。”“高州”即今广东茂名,李自成曾率部扎营。“富水”即今湖北京山,张献忠长期转战之地。“阿荦山”指安禄山,“曳落河”指军队。张之洞将张献忠义子孙可望比喻为唐代叛将安禄山。意思是假如南明王朝当初能够外求强援,内除隐患,或能高举“露布”,一路捷报,扭转乾坤。然文官暗弱无断,“送头颅于千里(指朱由榔从广西迁安龙)”以自绝,武将纸上谈兵,统领“沙虫”之军,怎能“仍归故鼎”,光复“两京(京师顺天府和南京应天府)”。时光回溯,历史如“策勋”,镌刻一碑上而已。“铜驼星散”,明朝灭亡,谁还谈论这些前朝皇帝。但古今中外,众口如一,十八先生宛如忠诚的“七萃”御林军。“霜清”的坟头草下,披肝沥血,朗朗乾坤。
第四段:“我朝思栋梁于前代,买马骨于灰尘。用瘗(yì)残骸,以旌大节。瀛九天之雨露,直达穷泉。感两晋之衣冠,能无流涕。然而冢中碧血,死有后馨,日后丹心,至今不朽。白镌七字,励古今臣子之忠。黄土一抔(póu),增郡内山川之色。”张之洞此处口吻,更像其父知府张锳。十八先生虽属前朝,但同样是张锳时代渴望和期待的人才,所谓“千金买马骨,重金引人才”。这也是张锳修葺十八先生墓的原因。历朝历代,讲旌节信义,通过修墓,“九天之雨露”,皇权的恩惠,可以直达“穷泉”墓中。希望十八先生之碧血丹心,万世不朽。像两晋士大夫之“衣冠南渡”,能够在安龙落地生根,以“励古今臣子之忠”。另外,张之洞“白镌七字”。“白镌”指白文,就是阴刻。“七字”正好为“吊十八先生墓文”,而《兴义府志》记载为“吊十八先生文”,只有六字,故碑文更为准确。
明十八先生墓老照片 图片来源:安龙文艺
第五段:“洞也趋庭鲤对,稽古马场。幼读史书,丹忱致慕。来瞻嶐冢,雪涕沾襟。纵难从隔代以执鞭,每欲吊英雄以片纸。松风凛凛,先生之气概岿然。秋草茫茫,旧日之夆仪如在。兴亡莫恨,岁月已非,义著前朝,名垂万世。”张之洞幼读史书,从小在兴义府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好像“趋庭鲤对”典故中,孔子对其子孔鲤的教育。今日瞻仰马场墓冢,“稽古”以明辨道理,总结得失。张之洞与十八先生“隔代”,纵难“执鞭”景仰追随,但“每欲吊英雄以片纸”,总是一颗赤诚敬慕之心,忍不住“雪涕沾襟”。十八先生“气概岿然”,仪容伟长。尽管时过境迁,改朝换代,已非昔比,但其忠诚义气,还是显扬天下,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