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盐入黔》第五集《盐道沧桑》
3月28日(周六)20点51分 贵州6频道
川盐入黔是贵州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川盐古道是沿线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这条生命线是与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媲美的重要战略性物资运输通道。
网状般的川盐古道像血脉一样串起沿线的大小城镇和村落,极大地促进了贵州与外界的物流交换。贵州的铅、铜、汞等矿产资源以及桐油、茶叶、药材、竹木等山货通过这个巨大的商业网络输送出去。这是一个多向互利的贸易网络。对沿线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集镇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盐道上的古镇——丙安
贵州丙安古镇的发展和兴衰,与赤水河的盐运史密不可分。丙安古镇因居赤水河中游,凭借着丙滩水路天险和穿风坳陆路咽喉,成为盐船云集,商贾汇聚,水陆分流,物资集散的重要码头和商埠。赤水河上穿梭来往的商船必在此停留整顿,陆路过往的行人、商客也多在此驻足停留。
丙安古镇居民兴奋地向摄影师介绍古镇美景:
“仁怀进河千个家,两个仙人弹琵琶。
敖溪口内有个洞(丙安),胜过帝王将相家。
大洞场(丙安)自古风景好,古朴典雅好风光。
三面环山水自流,世外桃源好观光。”
丙安古镇
赤水市音乐家协会主席袁樵介绍说:
“丙安寨门一关,一夫当关,万夫难入,
猖獗的盗匪抢劫过往客商,
但是只要进入丙安,就是安全的。”
昔日的丙安,沿岸酒肆茶馆比比皆是,饭铺客栈遍设林立。每当集市开张之日,山民和客商云集互市,街道两旁店铺齐开,食盐、竹木、茶叶、竹笋、毛皮、药材、禽类、肉类、粮食等物资交易频繁。到了上世纪中叶,随着现代公路交通网络的兴起,传统的水运让位于汽车陆运,丙安古镇才日渐冷落下来。
丙安古镇商业
盐道上的地方产业——茅台酒
谁曾料到,闻名世界的贵州茅台酒的问世和几经沧桑,竟与川盐入黔有着这样的渊缘关系。
茅台酿酒过程
现在的国酒茅台,是由当年茅台镇华茅、王茅和赖茅三大烧房组合成的。而当年的华茅和王茅除了经营酒业,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大盐商。老贵阳人都知道:“华家的银子,唐家的顶子,高家的谷子”。华家是华联辉家,华联辉靠贩盐起家。他的儿子华之鸿开办了交通书局、永丰造纸厂和成义茅台酒厂等企业,是贵州最早的,也是最大的民族资本家。
茅台镇航拍
除了茅台酒以外,黔北地区的习酒、金沙酒、湄窖,以及川南地区的郎酒、泸州老窖酒等著名的白酒企业,都和川盐入黔有很大的关系。
盐道上的文化交融——集镇与会馆
城镇繁荣的一个标志性景象就是各种风格建筑的出现。外地客商纷纷来到贵州长期经营和定居,他们在修建自己的住舍、商号和会馆时,就把外地的建筑文化带到了贵州。
会馆是因川盐入黔而兴起的城镇中孕育出来的一种文化事象。外地客商云集之地就有很多会馆,以万寿宫、川祖庙、禹王宫、南华宫、陕西庙为多。
川盐入黔古道上的各式会馆
外地商人修建了自己的会馆,就会把他们来源地所信仰的神明请到会馆里进行供奉祭祀,祈求自己的神仙保护家人平安健康、生意兴隆。人们在会馆中看戏,开展各种会务活动,经常聚首,互相关照,有的还成了世交或姻亲,久而久之形成盘根错节的社会势力。会馆实际上是一种民间性自我管理的社会组织。不仅仅是为了“联乡情”,更多的是为了“谋利益”。
人们在会馆中祭祀并开展各种活动
会馆文化既是商业文化,也是移民文化。外来文化与贵州本土文化在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活动中相互交融,得以升华,从而使贵州省的盐运文化显得十分独特,别具一格。
川盐入黔的盐运业已成为一段终结了的历史,但过往的历史是会留下深刻印迹的。毕竟,在它繁盛的那些岁月,凡经川盐流布的地区,因它而发生的很多事件,因它而兴起的城镇集市,因它而催生的地方产业,因它而传播的各种文化,都成为一份它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丰富遗产。
每周六20点51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栏目《记忆贵州》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贵州6频道)播出,敬请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