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光者》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特别节目
00:00 / -每天和“国宝”大熊猫待在一起是什么感觉?
“其实蛮有压力的,因为它们在全世界都有很多粉丝,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我们的工作稍有怠慢和疏忽,可能就会面临很多的质疑。”贵阳黔灵山公园大熊猫馆馆长李达说。
李达口中的“它们”,就是生活在贵阳黔灵山公园大熊猫馆的两只“国宝”,分别是今年7岁的“西班牙海归”星宝和10岁的“日本海归”海浜。
2018年4月,随着贵阳黔灵山公园大熊猫馆正式对外开放,星宝和海浜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来到了贵阳的“新家”生活。和它们一起开始“新”生活的还有大熊猫馆馆长李达。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大熊猫如何饲养?熊猫馆如何搭建和管理?这一切都是未知数。”李达告诉记者,虽然自己本科和研究生学的都是动物科学相关的专业,并且从2016年开始就在黔灵山公园猛兽区、小兽两爬区从事一线饲养员工作,但是面对这个“新”的挑战,他不敢有一丝的懈怠。
开馆前的半个月,李达扎身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从零开始,学习大熊猫的饲养方法和场馆搭建。李达回忆说,那段时间每天都很充实,作为一名饲养员兼管理者,工作中的所有流程自己都必须掌握得一清二楚,从清扫大熊猫排泄物,到测量场馆内大熊猫进出口通道的地面坡度,他都亲力亲为。但是也遇到了一些棘手的挑战。
和李达一同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学习的还有三位同事。有一天,其中一位同事有了感冒的症状。按照规定,如果感冒就不能接触大熊猫,但是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对他们来说很宝贵,不能轻易放弃。当晚,他们连夜跑到街上帮他买感冒药,还给他做了很多“应急”处理。第二天,这位同事在大家的帮助下“挺”了过来,感冒症状也消失了。
李达告诉记者,那次学习时间紧、任务重,他们每天都在争分夺秒地吸收新知识。“每天早上七点,我们就会来到熊猫基地做记录、拍视频,尽可能的多学一些东西。”整个学习的过程他们也都严于律己,“因为我们代表的是贵阳,所以我们非常谨慎。”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达和他们团队的细心照料下,星宝和海浜分别从来时的110公斤和108公斤,长成了如今130公斤和118公斤的“大胖小子”。李达说,为了它们能生活得更好,他没少花心思。
近两年的时间,他每天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观察天气,“每天九点前,我们团队都会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在微信工作群里商讨决定它们今天是待在室内还是室外。”因为大熊猫怕热不怕冷,所以每逢遇到极端天气,李达还需要随时与团队成员协商后做出调整。“如果夏季的温度超过了26℃,我们就要及时把它们放回室内。如果下暴雨,场馆里可能会发生树木倒塌、山体滑坡的情况,这对它们来说都是安全隐患,所以也会把它们放回室内。”
除了天气,它们的饮食也是李达关注的重点。大熊猫的主食是竹子,虽然每天它们进食竹子的总重量只要60斤左右,但为了让它们吃到更加合口味的竹子,根据大熊猫管理日粮要求,李达每天会准备300斤左右的竹子供它们自由挑选,还时不时地变换竹子的种类给它们“调胃口”。“我们联系了一个专门供应竹子和竹笋的公司,两天给我们配送一次,确保食材能充足供应。”同时为了营养均衡,李达每天还要为它们各自准备两个苹果和一个“独家配方”的窝窝头。
在李达看来,吃什么固然重要,但怎么吃同样重要。为了让它们可以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成就感,李达组织相关人员根据贵阳黔灵山公园的地貌特征,设计出了一个“模拟野外插竹筒”,平日里,这个竹筒会分散式地埋进土里,仅露出筒口。
每逢春冬季竹笋丰收的季节,饲养员则会把事先准备好的竹笋插进竹筒里,然后星宝和海浜就会通过寻找和劳动把竹筒里的竹笋“掰”下来吃。
2019年,这个设计作为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联合申报的项目,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其实我设计的初衷除了让它们快乐,还为了锻炼它们的生存技能,以后就算它们到了野外,也能通过自己的能力生活得很好。”说这句话时,李达像极了一名在为孩子谋划未来的父亲。
李达笑了笑说,星宝和海浜在他心里的“重量”和它们的体重旗鼓相当,它们的一举一动和喜怒哀乐都牵挂着他的心。它们就像小孩儿一样,开心时,会戏水、打滚;生气时,会厌食、淘气。“相处时间久了,有时候它们的一个眼神,我就能知道它们当时的心情。”
每天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李达都会在安全范围内仔细地观察它们,试着用它们的语言和行为去感受这个世界。角度变了,有时候还能发现场馆里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它们大大小小的玩具都是我们亲手做的。”
李达告诉记者,他们每天会用星宝和海浜挑剩下的竹子给它们做玩具,熟能生巧,秋千、天梯、沙包、箩筐等这类玩具他们最多一个下午就可以完成一样,但是吊床的制作难度比较大,通常需要一周的时间。“星宝什么玩具都喜欢玩,海浜则更喜欢玩沙包一些。”
对于李达来说,饲养星宝和海浜是一种缘分,也是责任。因为它们不仅仅是他的朋友,更是家乡贵州的一张生态名片。“有一年的中秋节,我们特地给它们制作了‘月饼’和它们一起庆祝节日,视频传上网后,被很多国外媒体转载。”
李达告诉记者,星宝和海浜的“海归”身份就像是联系国际友人的情感纽带,“星宝是在西班牙出生的,有一位西班牙的朋友就不远万里来到贵阳看它。”
它们每一次通过网络在国际交流平台上的亮相,都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和大生态战略行动的步伐。在他看来,“青山绿水”并不仅仅是指生态环境的打造,动物与人类的和谐共处才是追求的终极目标。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为贵州的大生态做出我力所能及的贡献!”而且他希望贵州将来能有一个更大的省会城市动物园,这也是他为之奋斗的方向。“这不仅是为了引进更多的动物种类让儿童打开‘动物世界’的眼界,更是为了贵州保护各种珍稀动物提供科普宣传的平台。”尽管前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与他并肩同行。因为在地球上,人类和动物从来都不是对立面,两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