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多彩贵州·相约2020丨既督又战 破解用水难题

动静原创
1589873760

紫云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麻山腹地。缺水,一直是影响当地产业脱贫和群众饮水安全的重要因素。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解决当地用水困难的努力就一直在持续,群众的用水状况也在日渐改善。现在,距离打赢歼灭战的6月底,只剩40多天,省里、市里的督战队也和当地一起,找问题、想办法、出实招,向“缺水”这块最大的短板发起了冲击。

农作物喝饱水,产业发展有“水”活力

前段时间,一直没有下雨,紫云县猴场镇马寨村村民韦朝忠的心,也跟土地一样有些焦灼。近日天气干旱,他种上种子的70多亩田急需用水来养。而一天下来,蓄水池里的水就可以抽空,要等两三天才蓄得满,所以他就找了政府。

韦朝忠的蓄水池是去年9月他回乡创业时,自掏腰包花了9万多块才修建好的,位置在基地一公里外的山窝窝里,那里有一条小溪。由于不通路,修建蓄水池的困难让韦朝忠记忆犹新。他请工人抬水泥、抬沙子,一个人抬一次就是七八十斤,一天只能抬五六次,特别困难。

靠着这股不算大的水,韦朝忠发展起了菜心种植。前不久,他收获了3万斤菜心,卖了6万多,还给村里的20多个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现在,困扰韦朝忠的用水问题就要得到解决了。基地里,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修建的一个灌溉配套工程,正在加紧建设。100多平方米的新水池、引入的长流水和新增的浇灌设施可以让200亩菜心“喝饱水”,把品质再提升一个档次。

紫云县猴场镇党委书记徐灿告诉记者,考虑到韦朝忠发展的积极性,以及他们对当地群众的带动,镇里面和县农业农村局共同想办法筹集资金,保障他灌溉用水,更好地助推产业发展。

乡亲们喝好水 脱贫攻坚有“水”动力

农村饮水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为了让群众喝上“稳定水、干净水、放心水”,去年9月,省级财政下达专项资金3.77亿元到9个市州,用于小水窖水质提升项目。在紫云县,一共有9500多户居民的家里安装了净水器,为的是帮助缺水地区的群众过滤掉水窖里的杂质,提高饮用水质量。

装上净水器,只是开始,还得让老百姓会用、舍得用。安顺市水务局四级调研员汪健告诉记者,在走访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部分老百姓害怕净水器特别耗电,就不愿意插上电源。针对这个问题,当地政府出台了政策,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每月补助10元电费,而且,净水器在两年的保质期间是全免费的,包括净水器的滤芯更换。

宗地镇打郎村村民杨光权对省水利厅饮水安全督战第六工作队队员陈太富介绍家里的用水情况

有了干净水喝,宗地镇打郎村的村民杨光权非常高兴,他家的水窖就在房子的后面,水源来自屋面集雨或者集中水窖。他说,过去喝水的时候可以看到沙,还有漂浮物,有净水器以后,这些都没有了,每个月用电量就增加10块钱左右,比以前划算多了,烧水喝都比净水器用电多。

省市县联合督战 让问题尽快解决

按照省里农村饮水安全挂牌督战工作的要求,从2月底开始,省水利厅组建了12个工作队到“9+3”重点县驻点督战。驻紫云的第六工作队,共有37人,根据既督又战的精神,全部下沉到12个乡镇162村,逐村逐项排查问题、整改问题。

在猫营镇沙坎村,工作队发现,当地的集中供水工程“前半截”工作虽然去年11月份就完成了,但入户管道迟迟未接通,千辛万苦从8公里外的镇宁县引来的水,止步于村里的高位水池中。省水利厅饮水安全督战第六工作队副队长杨静说,他们发现问题以后,督战队是两天一调度,半个月之内把这个工程完成,管道入户,让老百姓用上水。

现在,清洁、卫生的自来水通过管道,流进了沙坎村的114户人家,结束了他们喝望天水的历史。80岁的村民罗永文很有感触,他说之前村里不通水的时候,年轻人一天可以挑4回水,老年人就只能挑一次,用水比用粮食还珍贵。现在通水了,他很感谢政府。

猫营镇沙坎村村民罗永文和动静记者回忆过去吃水难

两个月以来,工作队走遍了所有的村,把排查出的问题,集结成了一本详细的台账,限时6月底前全部解决。杨静他们按问题的多少和严重程度,把各个村的饮水安全风险分了四个等级。对于比较重的村和组,他们还要逐村逐组的回头看,要实现逐村地消号,又督又战,按时完成整改。

目前,覆盖在紫云农村的1220多处饮水工程,已经向36.4万名群众提供了安全的饮水保障。而另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是,紫云县黄家湾水利枢纽预计今年年底前具备蓄水条件,1.5亿立方米的总库容,将让紫云这个河流稀少的县,拥有一口可靠的“大水缸”。

记者手记:

在贵州喀斯特山区,水从来不是一件小事。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实施的“渴望工程”“解困工程”就一直在努力解决让山区群众有水用、喝好水的难题。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又发出了上半年完成饮水安全扫尾工程的总攻令。贵州闻令而动,既“督”又“战”,省直部门与基层干部拧成一股绳,彻底打破种种瓶颈和制约,终于让身处麻山腹地的群众,也用上了安全的自来水、净化水,也能有充足的水源灌溉他们发展产业、告别贫困的梦想。

都说“水滴石穿”。比“滴水”更有精神的,是贵州把水引进千家万户、润泽石漠山区的决心和行动。凭着这股精神和务实,我们必能在最后的歼灭战中,攻克贫困堡垒,彻底撕掉延续了千百年的贫困标签。

记者

张雁飞 何奕儒 邓伟

编辑

蒲衍逸

编审

苏姝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