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记忆贵州|《这,就是贵州》之追梦路上

动静原创唐亚平工作室
1591754400
积分商场

《这,就是贵州》
为了未来而记录当下多彩贵州
为了未来而留存当代贵州记忆

大型系列纪录片《这,就是贵州》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联合 Discovery 探索传媒集团、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世纪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共同打造。《这,就是贵州》一共四集,以《天人智慧》《追梦路上》《记忆重生》《跨越未来》四个维度,采用国际化的视角和特色化的表达方式,向全世界的朋友“种草”了贵州。

《这,就是贵州》
一张高度浓缩的贵州城市名片
以多彩的历史文化为经
以快速崛起的经济成就和生态建设为纬
首次以国际视角全方位勾勒贵州发展图景

《这,就是贵州》
一幅表现多元融合的贵州多彩画卷
以苗族刺绣、侗族大歌
锦屏文书、安顺地戏等内容为支撑
以不同的方式承载了文化记忆
不断拓展新的手段和技术传承传统技艺

6月13日周六晚20点30分,大型系列纪录片《这,就是贵州》第二集《追梦路上》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贵州6频道)《记忆贵州》栏目播出,敬请届时收看。

《这,就是贵州》第二集《追梦路上》

“为了摆脱贫穷、改变命运,贵州人不断地付出与耕耘,现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他们努力的成果。”

贵州在过去七年里有768万人成功脱贫。贵州人用不屈不挠的精神挑战命运的不公,他们改变了贵州的面貌。

山高石头多
出门就爬坡
一年四季苞谷
除夕晚上才有米汤喝
          ——贵州草王坝村的歌谣

这首草王坝村的歌谣已经唱了几个世纪。因为地处贵州北部的高山之中,草王坝村在多雨的贵州却成了缺水的村庄。

草王坝村原村长黄大发:“我家乡穷,吃水贵如油,老百姓没有水吃,没有大米吃,衣服洗不干净。老百姓谈不了媳妇。”

1958年,二十三岁的黄大发被推选为草王坝村村长,他的第一个重大决策是修渠引水。最近的水源在三座高山、九座悬崖之外,相隔九公里。唯一的方法是将人吊挂悬崖,一锤一凿地凿出水渠。这是个极其艰难的工程。



黄大发:“他们拿个大背篓,把我装在里头,我身上栓个保险绳,找个地方把我放下去。我的腿还是软了几天。我有点害怕。”

草王坝的水渠虽然在七十年代末第一次竣工,但缺乏工程设计,水渠根本无法通水。为了改变自己和后代的生活,黄大发和村民们都没有放弃。黄大发在五十四岁的时候走进课堂,从认字开始,学习水利技术。


1992年,黄大发再次启动修渠计划,这一次工程迅速推进。1995年,在黄大发六十岁时,项目竣工,水通过悬崖上的渠道流入村庄。

黄大发:“我们的水一过去,五、六万斤谷子起底,收了八十多万斤谷子,老百姓一个人平均千把斤。”



水渠的开通给草王坝村带来了新生,彻底改变了村庄的面目,村民迎来了新生活。

“在科技的助力下,大山中的村落与城市连通,命运就此改写,坚忍不拔的精神让贵州人走出困境。”

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四面环山,出行甚为不便,前往距离最近的医院需要两个小时。邓迎香因为交通的阻塞,饱尝痛苦。

邓迎香:“九三年,我四个多月大的孩子高烧不退。那天晚上我和我丈夫背着孩子,打着手电筒,发疯似地往医院跑,但刚跑了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孩子就在我的手上渐渐冰凉下去,孩子就没救了。”

大山让麻怀村闭塞、贫穷。麻怀村村民拒绝妥协,改变命运是他们最迫切的愿望。悲痛的邓迎香立誓要打通一条隧道,缩短出行时间。邓迎香的坚持感动了村民,每个人都意识到修隧道能改变自己和子孙的命运。



一开始邓迎香的隧道只够行人通行,车辆根本无法通过。邓迎香不畏失败,勇敢走出大山,筹集资金并学习专业技术。



麻怀村隧道工程终于顺利完工。原来从县城前往麻怀村两个小时的路程现在仅需十五分钟。交通便利,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邓迎香:“现在村里一共有53部小车了。村里面真的变化很大。”




贵州人不畏艰难、勇于挑战和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精神,使他们得以成功走出群山。

“学习新技术才能改变命运。”

贵州北部的赤水河拥有中国最大的竹林之一。十几年前,杨昌芹为了改变命运而走入竹林。

杨昌芹:“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我的父亲就得癌症去世了。我母亲是一个留守妇女,在农村带着我们三姐妹长大。我从17岁学习竹编工艺,只是想多一门选择就业的机会。”

得益于政府的扶贫项目,杨昌芹参加了竹编学习。为了掌握这门技术,杨昌芹必须学习二十多种不同的竹编方法。2015年,她成为贵州最年轻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杨昌芹的童年经历让她对生活艰辛的人感同身受,她凭借自己的成就影响身边的人。



杨昌芹:“在2012年的时候,我成立了一个小微企业,逐步带人开始做,教我们周边的留守妇女跟一部分残疾人。”


杨昌芹的竹编产品年销售额超过五十万美金。数年间,768万人像杨昌芹一样成功摆脱贫穷,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样的成功故事在贵州随处可见。

“现代、高效与互联,这是现在的贵州。”

胡广芬创立自己的辣椒品牌——贵三红。

胡广芬:“以前我去外头打工的时候,我心里就有个想法,有一天我能够带着一百人、两百人甚至上万人就业。”

现在胡广芬雇佣上千名员工,十万农民为她种植辣椒。在大数据产业帮助下,她的公司年销售额接近一点五亿美元,并稳定增长。

在中国辣椒城数据中心,全球的供应商、竞争公司和客户数据汇聚于此,然后提交给贵三红,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对于贵州辣椒种植业,大数据也推动了革命性的改变。



用数据来指导种植,不会让需求和种植之间出现太大差异,保证农民的利益,不会让辣椒暴涨暴跌。科技改变命运。这是贵州人的信念。




无畏而坚韧,在科技的助推下,贵州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未来尽在掌握。

“在迈向未来的道路上,坚忍不拔的贵州人必将有更美好的明天。”

《这,就是贵州》,接下来我们坐在身边的山坡上,听一首扑面而来的苗族飞歌。

苗族飞歌《天籁情歌·苗乡景色美》歌词大意:春天来了,天暖和了,天空飞小鸟,男女去登高,苗乡景色美,山水争妖娆,幸福千万年,世代乐陶陶,河水多清澈,村寨多富饶,告别了贫穷,日子更美好。

《天籁情歌·苗乡景色美》MV
艺术总监:李文明
          演       唱:李成望  梁  芳
导       演:孙舞阳
执行导演:潘文帅

2008年苗族飞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苗族飞歌是雷山苗族特有的民歌形式,流传于贵州省东南部的雷山县苗族居住区。苗族飞歌曲调高亢、豪迈奔放,音色丰满响亮、气势雄浑、声振林谷、余音袅袅、飞扬荡漾,因而有飞歌之称。

苗族飞歌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从苗族先民开始,便通过嘹亮的歌声抒发感情、传递信息。苗族飞歌成为了解苗族文化的一扇窗口,在民族学、音乐学、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就是贵州》第一集《天人智慧》介绍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系列节目: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时光边缘的村落——地扪》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苗族鼓藏节》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川盐入黔》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山脉人脉文脉》

每周六20点30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栏目《记忆贵州》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贵州6频道)播出,敬请收看!

编辑

居天奕 李旎

责编

冯祺

编审

唐亚平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