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这里的村民,笑着把日子过成了花儿

动静原创
1593677220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深入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全省上下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按下了“快进键”、跑出了“加速度”,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变化,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动静APP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从一张张乡亲们的笑脸,一个个家庭的点滴改变说起,记录这些新时代下的多彩故事。

在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蹲点,动静记者记录下了村里的一天,而改变要从一家小超市说起。

上午10:30

一辆商超配送车停在了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的一家小超市门前。

这辆车是从遵义市马家湾市场开来的。送来的货品是花茂村村民、超市老板娘涂华琴前一天晚上在手机上选购的。

超市老板娘涂华琴

“原来选货都要自己到市场上去,现在看着手机图片就把选定了。”今年3月份起,播州区的商超配送延伸到了花茂村,品种选择多达上千种,一下子改变了涂华琴的进方式。

涂华琴的这家小超市已经开了7年。2013年,花茂村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黄泥巴地变成了小门面,在外打工的涂华琴返回了家乡,承包了村活动室的卫生,免费租下了这间小门面,把小超市开起来。

几年间,涂华琴的超市从一间扩大成了两间,品种也从以前的十多种增加到了现在的上百种。

这天,涂华琴又进了新货品。

“速冻水饺和速冻汤圆我是第一次进。”涂华琴指着品牌水饺向我们介绍,“主要是好多乡亲来问我,有卖速冻水饺没有,有汤圆没有?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都有钱了,不想自己动手了。”

现在,专为都市快节奏生活服务的速冻食品成了涂华琴超市里的架上货,在她看来是因为乡亲们的荷包鼓了起来。“生活变了,老百姓都愿意买上品味的、放心的商品了。”就拿她现在的销售额来说,现在一天能卖出近2000元,相当于原来一个月的销量。

中午12:00

“你的手要这样轻轻地扶着上去,做出来的陶罐比较平……”

在花茂村的陶艺一条街上,陶艺师傅母先才的店里来了几位体验做陶的游客。母先才学习陶艺近40年,而他说,变化最大的就是这几年。

教授游客的间隙,母先才在制作酒瓶。泥、拉坯、成型……不到3分钟,就能做好一个酒瓶。他告诉我们,这是店里最畅销的旅游商品,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上百个。

“2015年前做的陶罐是实用性的,装水、装酒、装菜。”母先才家的坛坛罐罐讲述着花茂村的变化,村里的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之后,母先才制作的陶器变成了陶笛、茶壶、花瓶等各种旅游商品。“旅游商品成本低了,而且利润上去了,现在我们都是在家里坐着就把陶罐卖了。”

陶艺师傅母先才

坐在家里卖陶罐,这是母先才家里最大的改变。

虽然花人已经有上百年的做历史,但在过去,村里人要想卖一个陶罐并不容易。

母先才家里还留着以前制陶的土柴窑和卖陶罐的旧扁担。“原来卖坛坛就是用这个扁担挑,走路挑到周边的30公里去卖,再挑回来。90年代交通方便一些就用车子拉出去,一直卖到2012年。”

陶艺师傅母先才

改变从2014年开始。那一年,村里结合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母先才成了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政府帮助下,他申请了小微企业优惠政策,又贷款80万元,把制陶体验游做了起来。

如今,有不少乡亲和母先才一样吃上了旅游饭,村里的7家乡村旅馆、13家农家乐,能够吸纳200人务工。去年,村里接待游客1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亿元。

今年,母先才有了一个新称号。以花茂村发展为原型的电视剧《花繁叶茂》热播,电视剧里的角色“杜师傅”就说了母先才的故事。现在,来茂的游客都会来找“杜师傅”合影。

“原来我们贵州的农村贫的地方多得很,看他们从原来的穷面貌变化成现在的新农村,心里面感到特别高兴。”一名贵阳的游客这样说。 

下午2:30

村民熊天珍拿着自制的网子走到了养蛙池。

今年,村里引进公司发展了660多亩“稻+蛙”订单农业,50岁的熊天珍学到了一门新手艺。

有外出务工经验的她从28个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管理了37个池子的青蛙。现在,每个池子都养殖了青蛙13000只,即使织网再密,也难免有一两只漏网之

下午上班时间,熊天珍都会到田里抓这些偷跑出来的青蛙。

“我是第一次和青蛙打交道。”熊天珍说,养青蛙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就会找公司的农技师傅来看一下。

在外面打工打了十多年,熊天珍辗转了沿海几个城市,这几年,眼看着家乡的变化越来越大,熊天珍选择了回家就业。“以前觉得外面交通也方便,生活条件也好。但是现在觉得我们农村好多了。”

养蛙人熊天珍

现在,茂的2000多亩坝区都统一发展了蔬菜和稻田农业。村里有了产业,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谋职。2019年,花茂村有200人在外务工,只占到2014年外出务工人数的十分之一;而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556元,比2014年高出了近8000元。 

发展有温度,改变有速度,“暖暖的笑容”背后是“稳稳的幸福”。

下午6:30

花茂十多位村民结束工作走出了蔬菜大棚;

在食堂吃过晚饭,熊天珍回到新家上传了一段跳舞的小视频;

在村里的美容培训班上学了化妆的涂华琴带上腰鼓,跳起了广场舞;

寄出最后一份网上订单之后,母先才和老婆走到花茂村的河边散散步,他说:“这里有柳树有鱼,觉得日子过得非常非常幸福。” 

记者手记:走在花茂村,我们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贫穷落后的“荒茅田”。因为我们看到的是小青瓦、白粉墙的黔北民居,是道路通达、山青水绿、花繁叶茂的美丽村,就连镜头里收获得最多的都是一张张乡亲们的笑脸。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村视察之时曾经表示,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在花茂村干净整洁的房前屋后,高效现代的农业大棚和游人如织的农家乐里,我们确确实实地看到乡亲们都洋溢着笑容,他们讲述着一项项惠民政策落地之后,农村产业革命深入推进之后,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而这些改变不仅美了乡容,美了山水,更美了乡情,美了人心。

播州台记者张鑫鑫 缪剑锋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

刘粒粒 梁林杰

编辑

曾紫琪

责编

孔薇

编审

苏姝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