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的瓦、棕色的墙,这里是水城县玉舍海坪街道办,也是贵州的“彝族第一寨”。2016年来,海坪街道办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搬迁彝民就业,切实为搬迁到海坪街道办的彝民们谋利益、促发展,彝民们看在眼里暖在心头,在党员干部的引领下主动服务群众,积极入党。在海坪街道办的脱贫攻坚之路上,“彝”心向党,少数民族之光长明。

点击收听报道
00:00 / -玉舍海坪安置点正在做手工的老人
从云南远嫁到贵州,王丽燕下了很大的决心。她的丈夫陈星合老家在贵州水城县坪寨乡一个落后的彝族聚居地,因为家庭贫困才到云南西双版纳打零工,没想到遇到王丽燕,就此结缘。 2015年两人结婚,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由于贵州老家条件实在恶劣,他们选择在继续云南打工挣钱。“那边条件特别恶劣,住的我记得是茅草房,好一点的是用石头,就地取材用石头砌起来,然后上面用点瓦或者草盖一下,他们那个都是山路,我一般是不敢走的那个路,都是前面一个人后面一个人拉着然后慢慢往下走,跟他去村里我就去过两次,那个时候都不知道该怎么生存了。”
王丽燕与大儿子
贵州泥泞难行的山路和陡峭山峰的名声早就传到云南,王丽燕的母亲一听女儿找了个山旮旯里的男朋友,一开始持反对意见,因为山路崎岖也不愿去到女婿家里。王丽燕说,母亲担心在山里教育、医疗落后,生活困难。“她就觉得我读大学毕业了,嫁到一个山旮旮里,她就实在想不通,这边太落后了,大山里面出也出不来,感觉他们老家没啥发展前途,我妈都考虑让我回云南,他给我留了块地,自己去起房子。”
生活的转机出现在2016年。水城县借力野玉海景区,建造了玉舍海坪安置点,组织6个贫困乡镇大规模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打造“贵州彝族第一寨”,王丽燕丈夫老家所在的坪寨乡就是其中一个搬迁乡镇。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还在外打工的王丽燕夫妻专门来到还在建设的玉舍海坪安置点,看着在建的楼房和一旁的高速公路,他们喜滋滋地签了搬迁同意书,成了玉舍海坪安置点的第一批安置户。搬迁后王丽燕因为文化程度高被安排做了分管人口工作的主任,也方便在家照顾孩子,她的丈夫则选择继续在外打拼。王丽燕母亲看着女儿发来的新家照片:沙发、床、桌椅板凳、热水器等设施齐全,水电通畅,幼儿园、医院就在家旁,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主动来到了贵州。王丽燕说,这次母亲是带着笑回去的。“她觉得这边政策还挺好,给我们分了房子,然后就业这些都解决了,条件也越来越好了。她上次来说这样她还挺放心的,她都不用操啥心了。”
玉舍海坪安置点景色
为了更好地管理玉舍海坪安置点的阿娄社区、海坪村和索玛社区,让各乡镇搬来的彝族居民住得安心放心,2020年三月份安置点成立了海坪街道办事处,开始探寻“三变+易地扶贫搬迁+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路径,先后举办了餐饮、缝纫、酒店、民风歌曲舞蹈等多类培训班,向居民提供就业岗位,让群众搬迁过来“有饭可吃”。海坪街道办人资社保中心主任陈国钧介绍,街道办前期会对居民的家庭情况进行摸排和数据分析,根据居民的就业意向安排技术培训,在海坪街道办还未成立前已经组织了二十多次培训,目前正在进行的还有五期培训。
玉舍海坪安置点大连援建农贸市场
海坪街道办人资社保中心主任陈国钧:“由县委县政府牵头,联系水钢技校进行培训,在培训的时候同样有补助,培训完后达到我们的生产要求就马上上岗。岗位是由政府负责和各大企业进行开发汇总。当初搬的初衷就是必须一户解决一个就业,搬迁过来的一千多户已经全部解决了就业,甚至有一些一户多就业。”
海坪街道办人资社保中心主任陈国钧(中)
记者了解到,海坪街道办四年来共搬迁安置了1711户7591人,入住率达到100%。其中,一般户332户1599人,建档立卡户1355户5992人,截至今年6月30日,已脱贫1347户5966人。在2016-2020年间,培训了建档立卡户1600余人次,帮助解决就业3274人。海坪街道办人资社保中心主任陈国钧介绍,海坪街道周边还规划建设了彝族太阳历广场、火把祭祀广场、土司庄园、海坪彝族风情小镇等充满彝族特色的场所,一是让新搬来的彝民快速融入其中并在景区内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二是将海坪街道的“千户彝寨”打造成为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民族旅游示范区,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景区内推荐就业的大多数都是妇女,就在本地就业,可以照顾孩子,而且又轻松,男人喜欢在外面工作,因为在外面工资会高一些,他在外面也干熟了愿意在外面待,家庭事业两不误。”
王丽燕新家楼下就是一个大广场,中央摆放着燃烧篝火的大锅,绿油油的乡间小路上,时不时能看到黑山羊驻足食草,凉爽的天气搭配整洁的彝族特色楼房和热情的彝民,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穿过广场上坡,记者来到徐得高家里,贴着“福”字的木门内住着温馨的一家五口,客厅一面墙上贴着满满的奖状,是徐得高一对双胞胎女儿在文化课上的收获,他的儿子也在体育方面得到不少奖章。徐得高的妻子王德左还拿出一整本相册,上面全是他们一家人笑意满满的全家福。在这样温馨的家庭氛围下谁也猜不到这是一个重组家庭,徐得高提起此也是唏嘘不已。“以前家里在那个大山里,我住得就是土墙房,那个大山上交通、读书不方便,她看到这个家太穷了,有一天晚上我还没下班她就偷偷走了,小孩子丢在家里,那时候我就一个人带三个小孩子。”
徐得高
徐得高因为前妻的离开沉寂了几年,为了三个孩子他才重新振作,在没搬迁到新家之前通过跑“摩的”认识了现在的妻子,现在生活美满,他很知足。“现在住的就是小洋楼了,在这边读书、就医、就学、就业都方便了,现在我又在社区工作。一家团团圆圆,也比较幸福,我们两个很和气,从来不会打骂,全家和睦。”
王德左
王德左不嫌弃徐得高穷,嫁过来后也一心一意为三个孩子付出,孩子们也听话跟王德左很亲近。跟着丈夫搬过来后王德左在社区里又被安排做保洁员的工作,一个月1000元的工资,她还拾起年轻时学的裁缝手艺补贴家用,一家人和和美美,未来可期。“当初我就是喜欢他这个人,我妹妹给我说他家里条件不好,负担又重,还有那边太偏僻,她说担心我去以后会很造孽,我说管他嘞反正我们两个合得来,小孩子不是我生的,我是他们后妈,但是我们来这里半年了,没有人认得我是他们后妈。”
徐得高、王德左夫妻与三个儿女
徐得高搬到海坪先是做保安,现在在社区得到了一份分配管理工业性岗位的工作,不用每天起早贪黑去跑“摩的”挣生活、照顾孩子。徐得高说,没有党和政府的引领,他们自己也很难有现在的生活。2019年他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上面写道:“我要用我的余生为人民服务,向党组织靠拢”。现在,徐得高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也时常教导自己的孩子,常怀感恩之心。“他们每一次回来我都要讲起在老家原来贫穷的时候,来对比现在的生活,就他们永远永世不能忘记共产党,以后要好好读书。现在三个孩子是入团,以后也要像我一样入党。”
记者与徐得高(左)
从云南嫁到贵州的王丽燕在搬迁过程中得到来自许多党员干部的关心,也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对人民深切的关怀。2019年心怀感激之情的她也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现在作为海坪街道阿娄社区的人口主任,她常常与社区居民沟通,还特别关注了家庭情况特殊的龙桂兰一家,充分给予照顾。
王丽燕说:“因为她家大的小孩去世了,小的先天性疾病,可能小孩生病它特别压抑,平常有什么活动我们就约她,经常跟她聊聊天。我觉得首先要听从上面的安排,然后就是服务好老百姓,就是脚踏实地、尽职尽责。 ”
海坪街道办党工委副书记陈舟
海坪街道居民的物质条件富裕了,街道办逐渐开始重视充实居民的精神生活,海坪街道办党工委副书记陈舟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在积极组织党建活动。“一个是强化宣传,让搬迁的彝寨老百姓能够知晓和了解党的相关政策,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关心关怀和温暖,让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积极向组织靠拢,也在群众中发挥带头、引领的作用。”
徐得高唱起山歌
现在,下了班以后的徐得高常常穿上彝族服饰,呼朋唤友到社区广场上唱歌跳舞,他还自编了一首歌曲,感慨如今幸福美满的生活,感恩党和政府的帮助。
“海坪坝子宽又宽,彝族文化不一般;
这国家政策不一般,我们农民有吃又有穿;
我们要常时记得共产党,吃水不忘挖井人。”
记者:刘胜 见习记者:许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