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记忆贵州|三线记忆之沸腾的群山

动静原创唐亚平工作室
1595314980

好人好马上三线
备战备荒为人民
献了青春献终生
献完终生献子孙

大型系列纪录片《三线记忆——黔南篇》有大量黔南三线建设的珍贵影像资料,历时三年跟踪拍摄,采访了一百余位亲历三线建设者,完成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口述史。系列纪录片《三线记忆——黔南篇》一共八集,第一次真实、详尽地将黔南三线建设史诗般地展现给观众。

那是一段挥洒青春和汗水的岁月
那是一曲山高水长家国情怀的慷慨悲歌
那是一个民族与一个时代的命运交响
那是一部山呼海啸波澜壮阔的史诗

7月25日周六晚20点10分,大型系列纪录片《三线记忆——黔南篇》第四集《沸腾的群山》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贵州6频道)《记忆贵州》栏目播出,敬请届时收看。

《三线记忆——黔南篇》
第四集《沸腾的群山》

1970年4月24日21:35,伴随着《东方红》乐曲,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于太空之中,当全国各地人们都激动地仰望天空时, 851厂的职工们也在仔细寻找那颗中国星。即使只是参与了其中小小的一个环节,也足以让851厂的人荣耀一生。

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严峻,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做出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当时正在贵州大山深处做基建的851厂参与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配套工作,一个关键的工作——制作发射器按钮。

徐焕荣:“只要一次不接通,后井就发射不上去。做一万次的试验,要保证一万次成功,让卫星发射上天。”

即便是小小的一个开关按钮,也要有配套的试验场所和平台,但是在三线建设初期,贵州的三线厂都面临边基建边试制的问题,参考资料是缺乏的,试验场所是没有的。

吴永恒:“必须做试验,用数据说话,才能放这个产品出去。我们把发射器拿到贵阳小河128厂航空部做试验,那里有一百个G的冲击加速度的试验台。” 

吴永恒:“整个试验过程都有人跟踪,每个试验数据他们都要签字。合格后,我赶紧发电报回厂,通知大家产品合格了。”

中国人在航天航空领域取得的成绩早已举世瞩目,这些成绩都是每一代军工人默默付出的回报。他们每一个人都像是一块石头,用自己的一生来铸造起祖国国防事业的高墙壁垒。

当年在一片片荒原和山岭中,三线人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建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从贵州大山里走出来的第一代雷达

 1968年,为了解决海军落后的手动瞄准和战斗力弱的问题,国家决定自主研制中国第一代舰载主炮跟踪校射雷达,代号343型。这个从零开始研制的生产重任交给了贵州大山深处的504厂。

当时还没有导弹,主炮是舰艇上最主要的火力。343雷达是一个应用于舰艇上主炮的校射雷达,它能确保主炮的射击精度,为海军舰艇提高战斗力。

没有图纸、没有参照品、没有研制经验,甚至没有合适的试验场地,太多的没有使343雷达成为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1970年,在504厂全体人员的努力下,343雷达完成首批样机试制。随着343雷达生产研制的成功,504厂马上接到了另外一项更具挑战性的任务,研制生产341型舰载辅炮雷达。

智勇:“那个时候时间非常紧,导弹驱逐舰已经在船舶里停着准备下水了,我们的343雷达作为主炮雷达早已安装调试好了,就等341雷达。海军系统天天来电话,船厂也天天来电话催。12月31号是截止日期,我们10月下旬进测试厂,厂领导和总工程师天天抬一个小板凳坐在总调房里,我们每天调,但是系统一直在震荡,到最后还有两三天,我们才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雷达一装上,舰艇马上就出海了。”

343舰载主炮雷达和341舰载辅炮雷达的研制成功是我国舰载炮瞄雷达研发历程中关键的一步。如今,当我们看到这些繁琐复杂的军工产品时,很难想象几十年前突破了我国从无到有的343雷达和341雷达,是从小山坡上走出去的。

除了343雷达和341雷达,还有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款三坐标引导雷达——383雷达。

中国曾考虑购买英国的三坐标雷达,但不服输的三线人决定选用另一个更复杂、性能更优的方案去自行研制三坐标雷达。

在38所全体工作人员的攻关下,383雷达成功地运用上了集成电路计算机。这次举措不仅是贵州的首次,更是全中国第一次在雷达上运用集成电路计算机。

从贵州大山走出来的三坐标引导雷达,标志着我国新一代地面监控雷达的诞生。这个事件到今天,仍旧是业内的一个传奇。

“卫星通信不受地形限制,通信容量大,信息传输质量好,不易受地面战争破坏,成本还相对较低。如果实现了卫星通信,就可以解决我国边疆、海岛、山村、沙漠等地区电话数据传输等问题。”

1975年3月31日,我国卫星通信系统研制——331工程启动了。贵州〇八三基地负责卫星通信地面站的全套总装总调任务。

70年代,国门还没有打开,谈不上引进外国有关技术,在一无资料、二无图纸的情况下,其研制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智勇:“两眼一摸黑。不仅仅我什么都不懂,就是那些老同志,他们对这个项目也没有知识积累。”

虽然没有相关的技术储备,也没有良好的调试条件,但是三线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将不服输、不怕苦的精神发扬到底。

1977年7月1日,贵州省第一套卫星通信地面站室外单工通话试验成功,把通话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

这次调试不仅仅是贵州省第一套卫星通信地面站——室外单工通话试验的成功,同时贵州的试验基地还收看到了印度洋国际通信卫星4号转发的彩色电视,图像清晰稳定,伴音效果良好,这次联试进一步摸清了技术底细,验证了各项技术指标,为今后新疆乌鲁木齐地面站设备的生产联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过去的几十年里,三线人为我国卫星上天、潜艇入海、洲际导弹发射等提供了一大批高精尖的产品,即便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些工程还是颇为壮观的。如今随着时代的转场,那些三线人曾经洒下青春热血的场景已经渐行渐远,但所有曾经的光荣与梦想,对于正在不断壮大的祖国来说,永远都不会过时。

《三线记忆——黔南篇》第一集《响应号召》
《三线记忆——黔南篇》第二集《大山的密码》
《三线记忆——黔南篇》第三集《山风呼啸》
《三线记忆——黔南篇》第四集《沸腾的群山》
《三线记忆——黔南篇》第五集《开门见山》
《三线记忆——黔南篇》第六集《山脉人脉》
《三线记忆——黔南篇》第七集《崎岖与坎坷》
《三线记忆——黔南篇》第八集《故事与丰碑》

背景音乐:《勘探队员之歌》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系列节目: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川盐入黔》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苗族鼓藏节》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山脉人脉文脉》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时光边缘的村落——地扪》

每周六20点10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栏目《记忆贵州》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贵州6频道)播出,敬请收看!

编辑

居天奕

责编

冯祺

编审

唐亚平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