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记忆贵州|三线记忆之崎岖与坎坷

动静原创 唐亚平工作室

1597287960

好人好马上三线
备战备荒为人民
献了青春献终生
献完终生献子孙

大型系列纪录片《三线记忆——黔南篇》有大量黔南三线建设的珍贵影像资料,历时三年跟踪拍摄,采访了一百余位亲历三线建设者,完成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口述史。系列纪录片《三线记忆——黔南篇》一共八集,第一次真实、详尽地将黔南三线建设史诗般地展现给观众。

那是一段挥洒青春和汗水的岁月
那是一曲山高水长家国情怀的慷慨悲歌
那是一个民族与一个时代的命运交响
那是一部山呼海啸波澜壮阔的史诗

8月15日周六晚20点10分,大型系列纪录片《三线记忆——黔南篇》第七集《崎岖与坎坷》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贵州6频道)《记忆贵州》栏目播出,敬请届时收看。

《三线记忆——黔南篇》
第七集《崎岖与坎坷》

当改革开放来临、全国都在展翅腾飞时,许多三线企业却成了徒有尖牙利爪和飞天翅膀的蛟龙,深深陷在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因动弹不得而痛苦地呻吟着。

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世界正逐步从对抗走向对话。为准备战争突然爆发而建立起来的以军品生产为主的三线企业,面临着军品任务锐减、生产线闲置、经济效益下降、企业亏损严重、职工队伍不稳等诸多困难。

原都匀国营长州无线电厂(4110厂)曾经是全国唯一定点生产海军舰载炮瞄雷达的工厂,是具有大型军用整机产品研制开发和批量生产能力的电子企业。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因为军工产品的缩减,4110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程黔国:“厂里有一段时间雷达任务不太饱满,全厂开始搞民品。我们厂生产过电视机,每家一部,生产过录音机,每家一部,生产过圆桌,每家一个。”

曹文喜:“我们厂完全是靠生产军品,一旦没有生产任务了,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1995年以后,一年只有一部到三部产品,很难维持1500名职工的生存问题。”

刘文治:“那个时候有好多工程师都走了,这个厂还能维持下去,还能完成下达的任务,是一件不得了的事。”

莫庭海:“2002年开始我们更困难了,发不起工资,怎么办,卖树,我们厂环境很好的,然后卖设备,最后托儿所的房子都卖了。”

80年代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大批三线企业已经到了无法维持下去的地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重大决策。1983年12月,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在成都成立。

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确定了三线企业调整改造的主要任务:一是通过关、停、并、转、迁、换等六种方式,重点解决选址不当、自然灾害严重,无明确产品方向、生产难以维持,远离城镇、没有社会依托等工厂的问题;二是贯彻军民结合方针,围绕国家重点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开发形成一批有竞争能力的拳头产品;三是结合布局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制定技术改造规划,发展优势产品,推动技术进步。

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 2001年,4110厂自筹资金一千五百万在昆山建立起了分厂,一百多户职工以及家属从都匀迁到了昆山。

昆山分厂的职工们尽管动用各种资源四处找市场、找项目,但终究是杯水车薪,无力扭转亏损的局面。技术人员的大量流失、创新意识的不够,加上负债累累的巨大压力,都匀老厂和昆山分厂举步维艰。2002年都匀4110厂政策性破产,2005年昆山分厂也相继宣布破产。

胡祖海:“我们一砖一瓦把它砌成一个国防工厂,最后宣布破产了,我心里一想起这个事就难过。”

曹文喜:“当时1500人有三分之一的人退休了,有三分之二的人买断工龄走人了,工龄20年以上拿了两三万块钱就走了。”

马培书:“2005年1月10号,黔南州中级人民法院派清算组到我们厂。各车间主任向我移交资产,我一个班组一个班组,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去签收,我看了很心痛,很多原器件还没打开,一包一包摆在那儿,各种材料柜子里到处都是。”

莫庭海:“我用话没办法表达。我都搞不清楚那段时间是怎么过来的,太难过了,过一天像过一年的样子,太难受了,真的难受。”

钱宝龙:“我2004年回到厂里,我们厂留守人员跟我说整机测试场被用来养猪了,我当时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

在转型过程中,有的企业因为无法适应改革的浪潮而倒闭破产,但大部分企业通过改革使企业得以重整,力量得以凝聚,他们在烈火中获得了涅槃,赢得了新生。

国营风光电工厂(4433厂)是1970年成立的半导体器件厂,从事半导体双极模拟集成电路的研制开发,是国内知名的老牌军用电子元器件生产厂家之一。

1997年戴浩梁接任厂长的时候,工厂基本处于停产的状态。

戴浩梁:“当初人均300多块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职工的医药费也不能报销,供电局的电费也交不了,供电局三天两头发催款通知单。”

1995年,风光厂承接了神舟5号系列的配套任务,可当时厂里已经十分困难,没有生产经费启动项目。

戴浩梁:“在这个情况下,我和领导班子的同志们一致决定要在困境中奋起。我们迫于无奈做了一个决定,向职工借钱集资。”

戴浩梁:“工厂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进行动员,我坦诚告知大家工厂的困境,并告诉他们打算采取的措施和办法,也强调了作为三线军工企业,能够为国家的载人航天神舟系列配套,是我们的光荣的职责跟任务。没想到在短短的五天之内,全厂职工集资110多万元。我当时看到集资名单的时候,我都掉眼泪。”

在面对国家重任在前,工厂生死攸关的这一刻,风光厂全体职工没有退缩,没有推卸,更没有计较个人得失,他们与工厂同命运共担当。

戴浩梁:“有个员工住院押金都付不了,厂里还欠了他好几万块钱的医药费,结果他这次千方百计自己凑钱交了集资款。好多职工自己生活很困难,平时省吃俭用,这次也筹钱交了集资款。有些职工不仅自己集资,还动员自己的兄弟姐妹为工厂集资。一些离休的老同志把下半辈子的保命钱也拿出来,就这样短短的五天时间,集资了一百一十多万元。”

有了这批集资款,506厂为神舟系列配套的生产线,以及为国家其他工程配套的生产线又运作起来了。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风光厂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共配套了20多个产品,保证了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和神舟系列的安全运行。

由于风光厂圆满完成了神五的配套任务,得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等多部门颁发的奖牌。戴浩梁也收到了发射指挥部的特别邀请,到酒泉卫星中心观看神舟4号的成功发射。

戴浩梁:“一直到现在,每一代载人航天神舟系列发射都有我们的产品,那个基础就是我们4433。”

2004年,风光厂在没有获得国家搬迁资金的情况下,再一次动员全体职工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仅用了短短50天的时间,将主体工程调迁至贵阳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于2004年的4月1号在贵阳全面恢复生产。

祖国的一声号召,三线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贵州山区,为了祖国的需要,他们从艰苦的三线搬迁到异地他乡。有人说,他们像没有根的扶贫,为了建设祖国背井离乡,可是为了建设祖国,为了建设西部,他们甘愿奉献青春与终身。他们与祖国一起经历了烈火重生的转型,与共和国的经济发展一起重复新生。

了解更多三线人和三线二代的故事,敬请收看《三线记忆——黔南篇》即将播出的《故事与丰碑》。

《三线记忆——黔南篇》第一集《响应号召》
《三线记忆——黔南篇》第二集《大山的密码》
《三线记忆——黔南篇》第三集《山风呼啸》
《三线记忆——黔南篇》第四集《沸腾的群山》
《三线记忆——黔南篇》第五集《开门见山》
《三线记忆——黔南篇》第六集《山脉人脉》
《三线记忆——黔南篇》第七集《崎岖与坎坷》
《三线记忆——黔南篇》第八集《故事与丰碑》

背景音乐:《勘探队员之歌》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系列节目: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川盐入黔》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苗族鼓藏节》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山脉人脉文脉》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时光边缘的村落——地扪》

每周六20点10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栏目《记忆贵州》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贵州6频道)播出,敬请收看!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0人赞
分享

— 热门推荐 —

— 热门评论 —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