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人民日报》:贵州畅通农村水网“最后一公里”

人民日报
1653003180
积分商场
今天(5月20日),《人民日报》关注贵州:畅通农村水网“最后一公里”。

清洗、去皮、打浆,一张张红薯粉光泽透亮。“好山好水出好红薯。我家的红薯粉口感爽滑,订单都排不过来。”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罗场乡佐坪村村民代泽飞得意地说,“用水方便了,种薯、制粉都有底气。”

不远处,印江县清渡河水库波光粼粼。今年4月水库下闸蓄水,源源不断的清水,为罗场乡等2万多人饮水和2万亩农田灌溉提供充足保障。

贵州地处喀斯特岩溶山区,坡陡谷深,有水难存,有水难引。近年来,贵州不断完善饮水、灌溉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大型水库建设加快推进,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水源,2021年底全省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达到132亿立方米,工程性缺水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水库蓄水、管道输水,让乡亲们喝上自来水

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出,捧水洗把脸,又赶紧拧上。“大山里通上自来水不容易,还得省着用。”六盘水市水城区甘塘村村民滕德丰感慨。

甘塘村群山相拥,水源不稳、管道不通,吃水曾是一道大难题。“过去要肩挑马驮,遇上旱天,还要四处找堰塘,哪里有水就去哪里挑。”滕德丰回忆。

一根水管改变滕德丰的生活。近年来,当地农村饮水工程不断完善,自来水流进农家。“从‘望天水’变成了自来水,啥时候都有,洗衣做饭方便多了。”滕德丰说。

甘塘村的变迁是贵州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一个缩影。“贵州地形破碎,雨多库少,工程性缺水严重,影响了农村饮水安全。”贵州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杨勇介绍,据测算,贵州建设大型水库投入是全国平均成本的3.2倍,小型水库投入是全国平均的1.64倍,工程建设难度大。

加大投入力度,补齐工程短板,农村饮水网不断织密。近年来,贵州相继启动了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农村饮水安全攻坚战等行动,建水库稳定水源、铺管网引水入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75%增加到90.4%,2131万农村人口喝上安全水。

不仅有水喝,更要喝好水。贵州水利部门着力提升农村饮水水质,让千家万户喝上健康水。

中午日头正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塘边镇青山村村民杨胜江走进家门,立马拧开水龙头,清水扑在脸上,直呼“凉快、舒服!”

说起吃水变化,杨胜江打开话匣子:“过去喝的是山泉水、屋面水,下雨天水变得又浑又黄,还得用水窖沉淀几天才能喝。如今,自来水喝起来透着甜,蒸出来的米饭都香了。”

这股清水,来自几公里外的水厂。“水厂完善设备,增强处理能力,配备了净化、消毒等自动化监测系统,水质得到大幅提升,供水范围不断扩大。”平塘县水务局局长陆光辉介绍。

“水质关系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我们加强对河流、水库等水源保护,建设8座规模化水厂,全程保护水质,让优质水覆盖全县33.7万人。”陆光辉说。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不断推进。近5年来,全省完成水利投入1658亿元,开工建设300座骨干水源工程。“当前,广大农民对水量、水质和用水方便程度等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将继续加快统筹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周边有条件的村寨延伸,努力实现一根水管通城乡。”杨勇说。

有人管还要管得好

有队伍、有资金、有制度,工程实现建管并重

“用上自来水,一天都离不开。”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拉镇文炉村村民赵春花说,“小时候,全家要去山里排队取水,一趟要走3个小时。家家建有小水窖,屋顶的边缘起得高高的,都是想多留点水。”

“要是水管堵了,水龙头坏了,心里那叫一个着急。”赵春花说,“如今村里有了管水员,遇到问题打电话,立马有人来修,不耽误事。”

管水员队伍得到充实。海拉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中心主任廖关成介绍,“工作人员每天24小时值班,接到检修电话,会及时协调管水员解决。平时我们还会组织检查设备、巡查管道。”目前全镇18个村共有公益性岗位管水员36名。

有人管,还要“管长久”。“我们对用水户登记造册,摸清底数,签订供用水合同,‘一事一议’定水价,‘一户一表’收水费,破解‘钱从哪来’难题。”廖关成介绍,管理中心提取水费的20%,作为管道、水池、抽水泵等设备维修费用,80%作为管水员的奖励工资,实现以水养水、节约用水。

日常管护制度不断健全。王明勇是水城区杨梅乡白牛村的管水员。他每天定期到水厂、村寨巡查,“机器运转是否正常,管道有没有跑冒滴漏,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上报,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人管。”

“区里对管水员定期监督、培训、考核,提升实操技能,确保履职尽责,促使他们把饮水工程管到位。”水城区水务局局长罗发林介绍,政府承担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行业监管责任、供水管理单位负责运行管理,一张管护责任网形成。

农民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罗甸县龙坪镇旧寨村,村民选出6名代表作为管水员,管水制度写入村规民约,抄水表、抽水、收水费、维护管道等分工明确。

“过去喝水有多难,现在对水就有多珍惜。”罗甸县水务局副局长黄光茂表示,“村民参与到管水中,养成了按时缴纳水费、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贵州鼓励各地探索创新,多措并举解决管水难题,进一步明确了管理责任、产权归属、管护方式、水费收缴、经费使用等制度,让农村水利工程建好更要管好。

发展水支撑产业兴

打造优质水资源、宜居水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群山叠翠,郁郁葱葱的樱桃林依山连绵。“今年的玛瑙红樱桃收成不错,我挣了10万多元。”毕节市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种植大户杨才貌高兴地说。

樱桃好吃树难栽。果园大多位于山坡上,引水上山成了难题。“遇上干旱的时候,大家伙就得一桶桶地挑水,不仅费力费工,有的果树浇不及时,还影响产量。”杨才貌说,“如今,村里有水池,有管道,清水提上山,樱桃浇上丰收水。”

灌溉之变,得益于贵州山区现代水利工程纳雍县厍东关乡试点区建设。“蓄水池、提水管、干支管共同组成了山区灌溉网,1650亩樱桃的用水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工程项目负责人蒙文艺介绍。

针对山区农村水利特点,贵州省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进水网建设,着力打通供水“最后一公里”。

走进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龙山镇,垂柳依依,清风徐徐。朵花河绕村流淌。“我们的好生活离不开水。”龙山社区村民王德林说,“家门口的河变清变美了,不管是发展绿色产业,还是办农家乐,都没问题。”

过去因乱排乱扔、河道淤塞等,朵花河成了“臭水沟”,蚊虫滋生,臭气熏天,村民都得绕道走。2020年,龙里县成为全国第一批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总投资4.55亿元的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启动实施,让农村水系得到系统修复。

“河道清淤、水体净化、河岸美化,一套组合拳让农村河流变得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让农民享受宜居的水环境。”龙里县水务局水土保持科科长刘昌懿说。目前贵州先后有5个县(市)列入试点,项目建成后,一批各具特色的水美乡村,将助推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设农村水网,为乡村振兴引来了发展水。杨勇表示,“我们将继续瞄准群众的急难愁盼,为农村群众提供宜居宜业的水环境,为产业高质高效提供坚实的水保障,为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

■链接·信息速递

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创新高

水利部扎实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创历史新高,完成9.9万处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第一批55个水美乡村试点县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治理农村河道3800多公里、湖塘1300多个,受益村庄3300多个,农村河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22年,水利部继续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强化管理管护,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转变,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今年1—3月,各地共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154亿元,提升了429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预计到今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可达85%,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的比例可达54%。今年水利部会同财政部安排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中央补助资金30.69亿元,较2021年增加了9.6%,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

编辑

代丹妮

责编

飞宇

编审

侯莹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