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地处内陆,以山脉、高原为主,交通信息闭塞。在石漠化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森林覆盖率低,农业生态脆弱,土地沙化,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土质贫瘠,耕地面积小,生产和生活用水短缺,生态环境曾破坏严重,这些是黔西南贫困的重要原因,也是黔西南乡村建设的巨大障碍。在新征程中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时不我待,重任在肩。黔西南州坚持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总结各地做法的基础上,对乡村建设的实施机制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乡村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让农民就地逐步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打造楼纳美丽乡村,构建民族文化特色布依村寨。
楼纳村是一个坐落在万峰林(东峰林)丛中的美丽布依族山村,始建于清代初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地村民世世代代在这里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却很难挣贫困的牢笼。随着新中国的阳光照进楼纳深山,这片土地才日渐生发出活力和暖意。2011年5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考察楼纳村时提出,把布依族村寨的新农村建设搞得越来越好,让少数民族同胞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经过这一重要历史节点,楼纳村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先后引进7家企业,成立3个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在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上,集中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的特色农旅品牌,不仅吸引和留住了游客,也提高了群众的经济效益。通过多年的发展,楼纳村人均年收入从2011年的3896元增长到2020年的15220元,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对楼纳和全州人民给予深深的祝福,祝福大家生活“好花红”,日子越过越好。如今,总书记的寄语在楼纳和黔西南大地变成现实。
充分彰显茶优势,村容村貌换新颜。
作为“世界茶源地”之一的普安县,在茶叶种植上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普安县联盟村就建起了万亩茶场,修起了国营茶厂,由于经营不善倒闭,茶产业逐渐消弭。如今,为更好地带动农户实现脱贫增收,联盟村通过流转土地、补种茶园等措施大力发展茶产业,实行“农户+合作社+基地”的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茶产业作为联盟村最主要的产业,茶园规模达8200余亩,人均3亩茶,人均种茶增收已达2200元。在依托万亩茶山和“普安红”等茶品牌优势下,联盟村抢抓“贵州绿茶第一采”永久首采地和举办地机遇,深入开展村庄治理工程,不搞大拆大建,杜绝“建设性破坏”,尽可能运用乡土材料,使用乡村工匠,挖掘文化、产业、地理、民俗要素,保持乡土味道,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变。通过示范一个点、带动一个面,普安县将联盟村打造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还打造了3个州级示范点、11个县级示范点,形成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画卷,世界茶源地正在普安徐徐铺展。
美丽乡村聚发展,乡村旅游助增收。
兴义市万峰林街道依托万峰林的独特自然风光,将山水资源、田园风光、民族风情融合起来,加强资源要素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乡村旅游集聚发展,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之路。近年来,万峰林街道围绕“医、养、健、管、游、食”六位一体的大健康全产业链开展康养招商活动,通过制定各种乡村旅游招商政策让商家进得来、能投资、稳得住。同时,建立客栈协会,通过协会牵线搭桥拓展招商资源,开展“以商招商”,以民宿为亮点产业、农家乐为重点产业、农旅观光为支撑产业,整合优势资源,引导群众利用闲置土地、房屋进行入股招商,通过招商不断扩大民宿产业覆盖面,促进农民变股东、变商人、变工人,带动农民增收,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深度融合。2021年,万峰林克服疫情影响,共接待游客350万人次,总收入超过7亿元。
中共黔西南州委宣传部提供资料
通讯员:黔西南台 杜相润
图片:黔西南台 杜相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