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茶事,当推斗茶为第一。
之前我们曾聊到过,宋代是茶文化发扬光大的时期,无论是皇家天子、王公贵族、文人雅士还是布衣百姓,无不爱茶。且大多数人还沉溺于斗茶的魅力,上至宫廷下到路边摊,斗茶风尚无处不在。茶具作为斗茶的载体,曾经与唐代饮茶风尚相匹配的青瓷茶具已不再能满足宋人斗茶的需求,福建建阳所产的盏型黑釉瓷碗便摇身一变,成了斗茶的“黄金搭档”。
建窑黑釉鹧鸪斑纹盏 宋
有别于唐人的富丽堂皇、热烈奔放,宋人更崇尚浑朴的自然美。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斗茶所体现的正是宋人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和追求自然的艺术理念。欣赏建盏时不难发现,建盏不同于许多其他瓷器,它既没有高贵华丽的装饰,也没有精雕细琢的刻工,不饰装饰、任由天然的建盏可谓完美地切中了宋人内心的审美需求。从现存传世的宋代建盏来看,造型古朴、釉汁肥厚的建盏几乎每一只都是纯手工制作的,釉色也完全是自然烧制而成。建盏的内壁,会根据窑内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自然纹理,比如大家比较熟知的兔毫、油滴、曜变、乌金及杂色釉等。每一种釉色斑纹都是“天工”与“人力”完美结合的产物,没有一丝一毫“刻意为之”的痕迹。所谓“入窑一色,出窑千变”,这种追求自然到极致的做法,反而成就了每一只建盏的独一无二,让其极具艺术价值。
建窑黑釉兔毫盏 宋
建盏犹如蔡襄在其《茶录》中所记录的那样:“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建盏色青黑,与纯白的茶汤形成鲜明对比,以一种朴素的美凸显了白色茶汤的纯净;厚实坚硬的胎体,利于茶汤的保温,能更好地激发茶香。斗笠形的建盏在斗茶中展现的实用价值也是其他茶具所无法媲美的。可赏虽讨喜,可用才令“物”更富有质感和内含。建盏可用、可赏玩、可寄心志,足见建盏之美,而宋人爱其之深。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在唐代中晚期已开始烧造瓷器,但那个时候出产的产品还是青瓷,直到五代末至北宋初时才开始烧制黑釉瓷。北宋年间在北苑(建州市建安县)设御焙,制作龙凤团茶上供,北苑贡茶的名声鹤起给建盏的发展带来契机。在宋徽宗的《大观茶论》确立建盏供御地位之前,苏轼、蔡襄、米芾、黄庭坚、欧阳修等大家就已在其诗赋中对建盏不吝赞美之词。
随着珍爱建盏的宋代灭亡,马背上的新一代帝王既无心于点茶之趣,也享受不了斗茶之乐。更有甚者,认为宋代的灭亡正是因为宋人的“玩物丧志”所致,而建盏、斗茶都是其中的“罪魁祸首”。直至明代时,“罢团兴散”,点茶终被泡饮茶所取代,盛极一时的建窑改烧制青白瓷,黑釉建盏的炉火逐渐熄灭。而离开了斗茶的一只只名贵建盏,这个兼具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品就这样悄然隐没于历史中。
曾经的建盏是宋代茶文化的表现载体。时过境迁,虽经历过没落,如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盏,依然承担着展现宋人对文化生活高雅追求和独特审美情趣的使命,向世人展现着灿烂的大宋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