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游,集教育、文化和旅游为一体,在游玩的同时开拓眼界、丰富知识,成为了假期中深受青少年青睐的出游方式。贵州各地也结合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开发知识科普、探险拓展、自然观赏、文化体验等多类型研学产品,打造多元化产业链条,培育其成为地区旅游发展创新的增长点,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来到平塘时,研学团队的同学们正在进行“中国天眼”模型的搭建,真实地感受和体验国之重器的建设过程。
支撑馈源塔、支撑面板、馈源舱……40分钟的通力协作,让孩子们记住了这些原本陌生的名词。
研学学生 仝明宇
研学学生仝明宇告诉记者:“用研学旅游这种方式,来进行真正的学习和亲手制作,锻炼我们动手操作能力,对‘天眼’的构造以及原理有了一个更新的了解。”
在天文体验馆学习天文知识,在航天科技馆探索未知宇宙,在南仁东先进事迹馆了解“中国天眼”的建造,为期三天的研学课程丰富而紧凑。
贵州平塘三天旅游发展公司市场部工作人员 龙维
贵州平塘三天旅游发展公司市场部工作人员龙维表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课程进行了升级打造,有25位专业的科普讲解人员、13位专业研学导师,以观光体验游览为主,增加体验互动性,让孩子们更容易去接受天文知识,丰富孩子们的视野。”
研学团队带队老师 陈晨
研学团队带队老师陈晨说:“带着孩子,来实地了解建造‘天眼’的现实意义,我觉得贵州研学教育虽然刚刚兴起,但是参与感、体验感方面,做得非常好。”
在天文领域之外,当地还依托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引进企业打造溶洞地质科考营地,形成“中国天眼+洞穴探险”的复合式研学产品。
有别于传统的乘船或者步行观光,这种溶洞探险需要在其中进行攀爬探索,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参与的孩子能够零距离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勇气、毅力、体魄和协作精神。
研学学生 王思荃
研学学生王思荃向记者介绍:“整体感受觉得有点累,脚有点疼,但是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比如说有一些石钟乳它是呈白色状的,因为它水里头有很少的一些杂质。”
王思荃的家长 王肖青
王思荃的家长王肖青说:“我们是上天入地,上天的话感受到了中国的国之重器,去探索宇宙。入地对孩子们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真正接触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近年来,平塘县围绕天文科普教育基地、地质生态旅游创新示范区、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等五大目标聚力发展,优化设施配套,提升服务质量,打造“观天探地世界唯一”核心旅游品牌。今年上半年,平塘县共接待省外入黔游客192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300%;国内过夜游客24.4万人次,同比增长82%。
与此同时,贵州各地借助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资源,嫁接学科门类知识,打造出多样化、主题化的研学旅游产品。
在遵义市科技馆,一场侏罗纪公园研学活动正在进行。孩子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用黏土自己动手制作一只恐龙。
学生 娄馨宇(左二)
学生娄馨宇向记者介绍:“我做的是霸王龙 ,我给他戴了一个王冠,寓意就是它是恐龙王国里的国王。”
除了手工制作,遵义市科技馆还推出了各种科普演出。《疯狂实验室》就是以实验为载体,通过夸张有趣的表演向孩子们传递知识。
遵义市科技馆研学培训部研学教师 陈贤君
遵义市科技馆研学培训部研学教师陈贤君表示:“不仅要学到我们的科学知识 然后也要培养他们的一个动手能力,让他们有这个兴趣去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
目前,遵义市科技馆除了地球家园、科技与生活等5个常设展厅外,还专门设置了4个青少年科学工作室,通过提升研学价值,来丰富旅游业态,增强旅游吸引力。今年上半年,遵义市科技馆累计接待观众93000多人次,开馆至今累积参观人数达131万多人次。